推动顺德高质量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不可或缺。近期,顺德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对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开展调研,发现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统筹力度不够,资金分配不完善等问题,乡村环境建设更是存在明显的“五大短板”。
调研报告建议,顺德应该在加强统筹规划的同时,注重体现村落特色布局,并且要在扩大投资主体的同时,加强资金科学引导,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在个别项目。
生活垃圾机械化收集100%覆盖
报告中提到,近年来顺德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基本形成了环境不断美化、民生逐步完善、工作主线突出的美丽乡村发展新格局。
其中,在推动“美城行动”向村居延伸的过程中,实现了垃圾机械化收集,全区203个村居实现了生活垃圾机械化收集100%覆盖,并且配备高压冲洗和生物除臭系统,基本杜绝了污水横流、垃圾随风飘散的现象;在污水处理方面,则率先探索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为主,农村污水分散处理为补充”的污水处理模式,目前已建成投产(含调试)的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共92个,总处理能力达5.1万吨/日。
全区基础体育设施普及率达到96%,人均体育面积超过2.3平方米,高于全市的人均值2.17平方米;全区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102间,至今已成功创建佛山健康村居60个。
不断提升路网交通建设,入村道路均超过四级公路标准,并已将121条农村道路列入改造进程;全区实现村村通公交,近六成公交线路的首末站设在村内。
不过,报告也指出,顺德美丽乡村建设仍存在统筹力度不足,乡村环境提升诸多掣肘,以及投入主体单一,经费投放亟待完善等问题。
建设资金应保障普惠性经费
针对上述提到的问题,报告提出要加强统筹,做好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尤其要做好片区化规划和专项性规划。做到体现村落特色布局,避免功能缺失和重复建设,打造“一片一品”顺德乡村新面貌;同时,将乡村进行系统性分类,针对不同类型乡村及其发展瓶颈,有针对性地调动职能部门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资金投放问题上,报告建议扩大投资主体,发挥乡村建设平台效能。一方面积极引导企业资源对接,探索以“企业化”推进乡村建设,在平衡利益分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企业的专业化设计、精细化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创新社会资本参与机制,积极探索“众筹”建设机制,形成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社会资本参与模式。
另外,报告称乡村建设欠缺科学引导,资源过度集中在个别项目,希望加强经费的统筹分配,针对美丽乡村特色项目设立竞争性经费,针对乡村建设基础性需求设立普惠性经费,针对美丽乡村示范性项目设立示范带动性经费,全面提升的同时,逐步建立形式各样的示范片、示范村、示范街和示范点。
五大短板
村级工业园是“拦路虎”“两违”问题突出
报告中称,全区村级工业园共计382个,落后产能、安全生产隐患和环境污染高度集中,严重制约该区高质量发展。其中,大部分村级工业园与居民生活区混杂分布,“两违”问题突出,环保手续不全,“脏、乱、差”问题普遍存在。
“村级工业园内体量庞大的低效产业是乡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同时也造成大多数乡村失去应有的乡村风貌和特色。”为此,报告中提出要高质量统筹规划村级工业园改造方案,科学合理制定退出机制,通过复垦复绿、“退二改三”、区域整合等方式大规模压缩村级工业园数量。
在提到推进复垦复绿工作时,报告提出要通过“受益者和破坏者付费”机制,平衡各方利益;探索土地券制度,通过土地券交易、管理、使用和监督,实现建设用地指标转移和切换。
河长制落实不到位个别楼盘生活污水直排
顺德属于典型的岭南水乡,河涌黑臭是市民最为诟病的环境问题。调查中发现,顺德“河长制”落实不到位,部分“河长”巡河流于形式;生活污水收集不到位,导致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负荷不足,浓度不够。
同时,截污未实现全覆盖,部分乡村生活污水直排河涌,个别楼盘生活污水未接入污水收集管网也直接排入河涌,造成河涌黑臭现象长期存在。
去年顺德水质年平均值显示,全区73条主干河涌超过30%为劣Ⅴ类水,支涌水质问题更为严重。
对此,报告希望能够加大污水处理力度,要求各级“河长”应清楚掌握所辖河涌的水质状况、污染源头、整治措施、工作进程,协同解决水体污染突出问题。同时,要彻底清理直排入河涌的排污口,从源头上减少河涌污染量。
记者了解到,按照佛山市要求,到2020年要全面消除城乡黑臭水体。
固废、危废管控不足存偷排偷倒现象
发达的工业企业,其工业和建筑垃圾也可能给顺德环境带来二次污染。据统计,顺德现有约4万家工业企业,在册危险废物产生企业近4000家,2017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超过53万吨,危险废物产生量近3万吨。
报告中指出,由于上述固废、危废处理难度大、成本高,且顺德至今没有一家具有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置单位,部分企业采取在夜间或乡村僻静位置违法偷排偷倒,管理和取证执法相当困难。调研中发现,由于管控力度较弱,建筑垃圾仍普遍存在乱倾乱倒现象。
报告希望能够加快该区固废和危废处置项目建设,将固废规范化管理第三方服务在针对性辅导企业的基础上,逐步向一般性企业延伸。
乡村重建轻管卫生管理仍有“盲区”
报告中指出,乡村中出租屋密集区域、农贸市场、公厕等公共场所卫生问题尤为突出,存在权责不清、重建轻管现象,村民维护卫生环境的主体意识较弱,“卫生死角”问题未能彻底根治。对此,报告建议,制定区镇村三级权责清单,分清道路、管线、村级公园、文体设施等公共设施的保养管理权责,并对权责清单实行动态管理。
弱电监管主体缺失乱拉乱搭普遍存在
调查中还发现,顺德网络通信等弱电线路搭建目前缺乏监管执法机制,部门监管几乎处于真空状态,各运营商乱拉乱搭、只建不撤,交织密布的弱电线路成为影响乡村环境的通病。报告希望能建立弱电监管和处罚机制,梳理和整治弱电线路。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