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良好生态成为了乡村振兴支撑点。如今,天山南北各乡村既有现代文明,又具田园风光,全区各族群众正在享受着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丰收”硕果。
农村公路建设 条条道路通乡村
“从前咱们村里都是土路,坑坑洼洼的,出个门很不方便,更别说运输农产品了。有时候稍不注意还会翻车。”9月24日,巴州和静县协比乃尔布呼乡协比乃尔布呼村村民吾买尔·图尔地说。致富奔小康,基础在交通,从群众脱贫致富,到实现乡村振兴,都离不开路。只有路通了,才能解决村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不便的问题。
如今,吾买尔·图尔地口中的情形已经不复存在。县道279线的修建,解决了这一难题。
吾买尔·图尔地说:“我家种了20亩辣椒,以前一到丰收季节我最犯愁的就是如何把辣椒运出去,现在路修好了,很多客商也愿意亲自来拉货,让我们省心了不少。”
据了解,2017年,和静县累计投资5.25亿元,新建、续建农村公路项目41个634.97公里,改造危桥16座。
和静县新建、续建农村公路是新疆稳步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新疆不断织密农村公路交通网,2016年—2017年全疆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里程39409公里,改善了240个乡(镇)、2200个建制村的通行条件,使455万农牧区群众受益。
截至2017年底,全疆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2.28万公里,已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遍布农村、连接城乡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道路情况正成为历史,广大农牧民“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逐渐变为现实,农村道路的“丰收”正在让广大农牧区更好、农牧民更富、乡村更美。
美丽宜居环境 件件实事看变化
“以前房前屋后都是垃圾,一年四季都不敢开窗户。”家住若羌县铁干里克镇果勒吾斯塘村的努尔古丽·买买提明回忆着十几年前村里的情景。可现在,走在果勒吾斯塘村,横竖交织的乡村道路全部硬化,通向每户村民家,太阳能路灯有序排列,两旁房屋红墙绿门,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现在不一样了,房前屋后干干净净,不光有垃圾站还有了污水处理设施,曾经难闻的气味也不存在了。”努尔古丽·买买提明说。据了解,从2015年起,若羌县累计投入超过1.3亿元,改善全县48个村庄的人居环境,从城乡排污一体化、村通燃气、提高城乡自来水水质等多个环节入手,全面提升农牧民“幸福指数”。
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农村环境面貌得到转变,也悄然改变了农牧民传统的生活方式。
“现在我们家和城里人的房子没什么区别,做饭都用上了天然气,而且我们还把一个小房间改造成了卫生间,旱厕早已‘下岗’。”努尔古丽·买买提明高兴地与记者分享着生活的变化。
2012年以来,自治区严格落实乡镇总体和村庄建设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快推进农村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净化建设,确保农房建设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与传统风貌相协调、与庭院经济发展相协调。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在天山南北,像努尔古丽·买买提明一家这样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农户无处不在,当下,沿着乡村振兴的大道,全疆上下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农村群众打造一个个美丽宜居的乡村。
乡村旅游发展 精品项目迎客来
走进博州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吉翁村,户户小院干净整洁,家家墙外黄绿相间的杨树更是衬托出了浓浓秋意。
“看看,我们现在村子环境好了,城里人也愿意来了,有些来了还想多住几天。这不村里搞了采摘合作社,我也入股了,生意很好,就等着年底分红呢。”吉翁村村民苏开华说。
近年来,博乐市全面整治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打造城乡互动、全域旅游的大格局。不少村子将农村资源与旅游相结合,推出瓜果采摘、休闲垂钓、赏花、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项目,让一个个原本沉寂的村队和自然风光变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依托农村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围绕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乡村等。
根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区休闲农业各类经营组织(户)达到5988家,接待游客1738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9.73亿元,带动农户10.1万户。培育国家、自治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26个,示范点25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7家,中国美丽田园7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4项,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园区)164家。
推动乡村振兴 建设美丽家园
——访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区域经济学硕士点负责人陈军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宋雅文报道)“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9月25日,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区域经济学硕士点负责人陈军说。
陈军认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先脱贫,才能谈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定要让先进技术落到实处,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农业新技术,让农民真正掌握新技术,助力脱贫攻坚。”他说。
陈军说,各地州应结合本地实际,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果强畜、抓良种抓田管、美化乡村等。同时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陈军说,近年来,新疆正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国家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要求,新疆2018年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也已启动,将在全区61个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
“各地区要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抓好庭院经济,抓好塔里木河流域等流域的生态治理,优化农村环境,确保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环境也得到改善,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陈军说。
陈军进一步分析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振兴乡村少不了人才的支持。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这是新时代人才和乡村“珠联璧合”的最好写照。
近年来,新疆各地在做好“三农”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打通人才下乡通道。据了解,自治区人社厅提出实施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计划”显示,到2020年,全区将培养造就一大批生产经营、技术推广、科技致富带头人。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天山南北乡村人才培育持续发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增添动力。”陈军说。
沙湾县大泉乡三道沟村:充满现代气息的宜居村庄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王兴瑞报道)从沙湾县城驱车向北,只消10分钟左右,就到了大泉乡三道沟村。在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夕,三道沟村与巴州尉犁县兴平镇达西村、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大庙村、兵团第十二师104团天鹅之乡共同入选全国“100个特色村寨”名单。
三道沟村有啥不同?走进村里,居民小区靓丽整洁,农家小院淳朴优雅,道路宽畅干净,生活设施齐全,这让三道沟村与人们印象中的农村大不相同。
近年来,三道沟村借助自治区出台的美丽乡村建设、惠民项目等政策措施,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村庄道路全部硬化,还铺上了路沿石和彩砖,栽植了风景树,环境和城里没什么两样。村里盖起了居民楼,不少村民已经入住,加上村民休闲广场、科技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相继落成,原来普普通通的小村子就和城里的小区一样,既漂亮又现代。
居住环境怡人,生产生活条件也不错。该村农田已经实现了节水滴灌100%全覆盖,村里还建设了标准化养殖小区、特色林果基地、无公害蔬菜大棚等设施,这些都是村民们的“钱袋子”。近年来,三道沟村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特色林果,目前,三大产业已初具规模,林果、养殖、畜牧等收入已占村民收入的40%以上,村里的肉类、蔬菜等产品还贴上了商标卖到城市,现代气息越来越足。
2017年,村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678元。而新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刚刚突破11000元,单从经济条件看,三道沟村村民的生活走在了前面。
除了务农,三道沟村村民们还有别的增收渠道。该县的一家大型酒店在村子旁边落地,加之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来村里的城里人越来越多。三道沟村于是搞起了乡村旅游业,看准机会的村民开起了农家乐,赚起了旅游钱。
村民陈建明开了家“相约田园”采摘园,成了县城居民周末、节假日游玩、聚会的好去处,现在,他们全家都全身心投入到农家乐的经营中。陈建明说,最多的一天,采摘园接待了300人,纯收入达2000元。
现在,三道沟村正在打造“一个人的村庄”休闲农业示范区,计划借助传统的村落和民俗,建成一个文学主题的村庄文化旅游综合体,这将让三道沟村更加不一样,不仅人气足,文气也更足了。
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活。三道沟村的村民正在一点点地改变着家园,充实着自己,创造着更好的生活。他们更以自身的变化,向人们传递着现代农村发展的脉动。
【记者手记】因地制宜打造美丽乡村
住上亮堂的房子,用上自来水、天然气,柏油路直通家门口。新疆各地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让天山南北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使广大农牧民安居乐业。各地也都拿出了自己的拿手“绝活”,为乡村振兴助力。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各环节。美丽乡村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综合体现,其最终目标,不仅在于最大限度地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更在于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发展的综合实力。
那么因地制宜、突出本地特色、不断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的内涵和品质,让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惠农、兴农、富农的资源优势,也成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着力点。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新疆南北疆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发展的基础情况不尽相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各地立足当地资源条件、经济基础、生产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并实行分类指导,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工则加工、宜服务则服务,对于基础较好、传统生产技术优势明显的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搞好规划布局,着力引导发展庭院经济,把庭院经济发展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安排,正确引导发展庭院经济时,要坚决杜绝破坏庭院环境、产生污染等现象,确保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相协调。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绝不是要把农村变得千篇一律,而是要立足自然禀赋、民俗特点,充分发掘村庄原有的个性与特色,更好地保护山水田园,为文化传承创造有利条件。只要铸牢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把广阔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为美丽中国增添更多亮色。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