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进程中,美和富渐渐成为广安广袤乡村的亮色。尤其是近年来,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大潮中,我市围绕中央、省委部署,按照"1234"工作思路,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广安。
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产业兴乡村产品变商品
邻水县袁市镇大光明村,去年冬天定植的柠檬树苗成行连片,长势喜人。这个柠檬园并非大光明村独有,还涉及袁市镇天华村、万胜村和龙桥乡黄陵村,足有1500亩。
为增加土地附加值,园里间种了辣椒等经济作物,每亩产值在1600元到1700元之间。此前,这些土地亩产值最多1000元。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我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流转土地100余万亩,成片连线建设绿色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产村相融示范区650平方公里,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210万亩。在示范基地推广“猪—沼—菜”“猪—沼—果”等高效绿色生态循环模式,建成循环农业21万亩、畜禽养殖循环经济示范片24个。
连片发展,仅是广安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缩影。近年来,广安着力“创品牌”“深加工”,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品牌化是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广安以“绿色、生态、无公害”为标准,建立完善“华蓥山”公用品牌制度;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食品安全溯源体系数据为支撑,实现品牌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目前,已有120余家农业企业、200余种优质农产品使用“华蓥山”公用品牌标识,其中,成功培育四川省著名商标17个。全市20余家农业企业产品实现质量可追溯。
深加工是农业的生命线。广安将农产品加工与休闲旅游结合起来,让加工产区变景区、加工农园变公园、加工产品变礼品。已建成农产品产地绿色初加工中心21个,培育绿色精深加工企业50个。
产业兴旺,广安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不断提升。
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山野变景区乡村美如画
今年,远近闻名的武胜县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度假区有了个新头衔——乡村振兴示范区。
变的不仅是名字。武胜县拟将示范区面积从50平方公里拓展到120平方公里,正在加快打造乡村嘉年华、文化中心、乡村音乐谷、乡村度假酒店、诗歌院子等一批新的旅游景点。
经过7年的发展,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山野乡村,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景。如今的白坪—飞龙乡村振兴示范区,声名远播。
一个新村就是一个景区,这是到广安的游客最深刻的感受。“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广安各地坚持农旅结合、细作生态,让乡村处处有美景、处处是景点。
在邻水县城居住的张玉白,萌生了回老家生活的念头。张玉白的老家在长安乡秀峰村。今年,村里原本破旧的房屋全都修葺一新,整个村落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眼见家乡如此漂亮,张玉白也把老房子好好装修了一番。“现在交通方便了,农村还这么美丽,当然愿意回乡居住。你看我这房屋,比城里的还漂亮。”张玉白言谈间透着满满的幸福。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垃圾随意扔,村里臭熏天。”这是人们记忆中农村的写照。农村不美,成了农民心中的痛。在补齐乡村短板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广安人感受到,记忆中的家园,越来越美了。
乡村美起来,带动广安乡村旅游全面开花。乡村旅游园区特色各异、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广安深挖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特色和品牌。文旅融合,丰富了旅游品牌内涵,积聚了人气和商气,广安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激发新活力鼓起“钱袋子”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既要面子,也要里子。农民是建设美丽幸福乡村的主体,农民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村发展成效。
2017年,武胜县猛山乡万民村协丰桑蚕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涛参加该县农业部门组织的培训后,经过考核认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冯涛在万民村建成标准化桑园320亩,建设标准化养蚕大棚4000余平方米。2017年,尽管桑树还处于生长期,合作社就养殖了5季、310张蚕,销售额达62万元。2019年,桑园将进入成熟期,可供养1200张蚕,桑园里间种的黄精也将上市,合作社就能实现盈利。
至2017年底,武胜县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156名。这些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有了“带头人”显然不够,乡村振兴,需要最大限度地发动群众,投入到这场攻坚战之中。广安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产权等生产要素的自主支配权还给农民,从而保障农民自由处置财产的权利。
武胜县飞龙镇卢山村村支书张文华介绍,该村实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利用村里闲置的房屋以及独特的环境优势,通过多种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村里兴办有竹丝画帘、婚纱摄影外景租赁、农家乐、茶馆、小卖部、停车场等多种集体产业。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5万余元。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的广安,发展潜力全面释放,发展活力全面迸发,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如今,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55元,同比增长9.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
广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更加坚实。
改革举措
加速“多权同确”,开展抵押融资:
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基本结束,颁证率达到92%,全市累计实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贷款1602笔、共计8.164亿元。
培育新型主体,引领农村发展:
建成电商农产品基地125个,村级益农信息社2200个,农产品网上营销企业35家,农商互联品牌基地56个、11.7万亩。
累计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148个。
鼓励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
流转土地100余万亩,成片连线建设产村相融示范区650平方公里,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210万亩。建成循环农业21万亩、畜禽养殖循环经济示范片24个。
改革产权制度,盘活资源资产:
在武胜、岳池两县开展试点,涉及33个乡镇、47个村,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63791人,量化股权66112股,发放股权证11020本。
深化供销改革,提升服务水平:
2017年全市系统经营服务总额达141.8亿元,较2015年、2016年分别增长172.7%、162.1%;农副产品购进27.9亿元,分别增长248.8%、228.2%;实现利润2735.09万元,分别增长103.8%、90.9%。
推动市场化运作,构建社会化服务机制:
在农产品产地建设绿色初加工中心21个,培育绿色精深加工企业50个。发展全程机械化作业的综合性合作社126个,服务面积达120万亩。
放眼未来
今年9月,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召开,擘画了广安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按照全会提出的“1234”工作思路和实施乡村振兴工程的部署,我市将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贡献广安力量。
围绕“农业强”,发展特色优势效益农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载体,让“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推动广安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围绕“农村美”,打造幸福美丽乡村升级版。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建设模式,突出产村相融,优化村落布局,形成“新村+产业”“产业+新村”的发展格局,展现乡村“山水相融、田林交错、变幻多彩”的秀美大地景观。
围绕“农民富”,拓宽助农增收渠道。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率先实现农民职业化发展,走出一条农民依靠自己土地就能实现稳定增收的新路子。
农业改革大事记
2011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唯一整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试点市
2013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014年6月,广安确定实施“一个环线、一个单元、一条连接线”的“111”工程;打造“华蓥山”公用品牌,深化品牌强市战略
2015年,探索提炼出“产村相融、农旅结合”的“大农业”发展思路2016年初,4县区获认定省现代农业重点县
2017年4月,省委提出大力“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的农业发展之道,广安按照省委要求阔步前行
改革成效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55元,同比增长9.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全市32.48万贫困人口减至7.3万,贫困发生率从8.6%降至1.9%,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在全省率先摘帽,今年底即将实现全域贫困县摘帽。
【短评】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近年来,我市把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力来源,创新思路举措,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推进,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坚持农民主体、激发潜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力。
回顾深化农村改革的进程,我市以全域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工作为统揽,抓纲带目,倒逼“多权同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等各项改革,有效盘活了农村“沉睡”资产资源。这当中,不仅有宏伟的蓝图规划,更注重解决乡村小事和实事,把办好民生实事、“关键小事”作为大事来抓,让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获得感和幸福感。由此,农村有更广阔的舞台,农民在改革中充分受益,自觉把激情和一腔热血投身到家乡建设,守护“乡愁”。
如今的广安,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促使全市发展潜力全面释放,发展活力全面迸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在了全省前列。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