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秋收季,又是一年农忙时,铁东区农民种植的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相继进入成熟期,遍地金黄的农作物,凝聚着农民一年的辛勤劳动和希望。在田间地头、屋前房后,农民抢抓时节进行收割、采摘,呈现一派丰收欢乐景象,但秋收图景的背后却悄悄换了新妆,变了模样。
从人工劳作到机械收割
近日,在铁东区叶赫满族镇杨木林村水稻片区,两台水稻收割机正在金黄的稻田中欢快的奔走着,轰鸣的马达声震的人心颤,随着水稻收割机驶过,心里的激动之情又增添一分。金色的稻田被收割后,只见一棵棵被切断的稻草覆盖着脚下的土地,金灿灿的稻谷闪耀着光芒,这片稻田的主人马殿学站在地头驻足观看,等着把收获的稻谷收进袋子,直接运回家中。
马殿学激动地说:“过去人工割稻一个人一天只能割一亩,现在一台收割机一天可以完成30多亩的收割、脱粒,既节约了时间又省了人工,别提多省事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机械化步伐的逐渐加快,技术的手段逐步深入,黑土地正经历着传统农耕向现代农业的巨大转变,“以前只听过用机器收割,自己却从来没有机会尝试,今年机器收割开始普及到我们这里,我就马上打电话预订时间进行收割,我也会开车,等明年我自己也买一台收割机学一学,这样收割稻谷就更方便了。”马殿军说。
从追求产量到提高质量
“以前种植水稻,为追求高产,使劲使用化肥、农药,但大米口感不好,有产量却不赚钱。”杨木林村村民王淑芬说。两年前,王淑芬在儿子的劝说下,慢慢转变了想法,从普通稻改种了优质稻,还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经过转变,种植出的大米口感出奇的好,虽然产量不如以前,但优质稻的收购价要比普通稻高出许多,受到了附近村民和收货商的欢迎,收入比往年还增加了。
今年,王淑芬家的稻田种的全部是优质稻,明年还准备拿出一半地来尝试种植有机水稻。王淑芬的儿子张全说:“因为产量低、规模小、技术匮乏等因素,有机水稻种植在这片水稻种植区还没有人尝试过,但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品质、安全和营养,我也准备跟随国家政策的脚步,从追求产量转变到更加重视质量,不洒化肥不打农药,拿出一半稻田来种植有机水稻。”张全对有机水稻种植充满了希望。
从乡村视角到放眼市场
“小心一点切割,不要把蘑菇弄断,晾晒以后大块的蘑菇和小块的蘑菇价格要差很多,蘑菇太小收货商也不愿意收。”杨木林村五组的村民孙振福指挥道。15年前,家境贫寒土地又少的孙振福为改变贫困现状,不再专注于那几亩贫瘠的土地,在种植玉米之余,开始放眼市场,投身于菌菇栽培种植行业。他背起自己种植的榆耳,远赴北上广、珠三角等地,到处给人推广。
经过多年的发展,孙振福的菌菇种植大棚已小有规模,种植菌菇近10万袋,销路也渐渐打开,销往各大城市。孙振福说:“因为农民不懂市场,自身能力又有限,只能把目光放在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上,但物以稀为贵,大规模种植的作物往往价格较低,很难有高收益,只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才能大幅提升农民收入,过上好日子。”如今,孙振福又琢磨着怎样更好的去迎合市场的需求,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