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农机化技术服务工作四十年,一年四季行走农村,目睹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进步,见证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变迁。即往昔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手扶犁耙,鞭催牛,一年四季泥作伴”的辛苦劳作,发展到如今“耕田用铁牛,插秧不弯腰,割禾用袋装,开沟不用锹,抽水抗旱只用油和电”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一、耕牛——犁耙——铁牛
吉水县文峰玉山村农民胡礼华,种了快四十年的田,耕田一直是用耕牛拉犁耙。在2006 年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购置了一台拖拉机和旋耕机,从此,他告别了“手扶犁耙,扬鞭催牛耕耙田”的历史。由于拖拉机耕耙田速度快,质量好,如今他承包了30 亩水田,2到3天就完成了耕耙地的任务,而且田平泥烂,符合水稻栽插的技术要求。
二、手插秧——抛秧——机械化插秧
水南村农民陈荣华种水稻田50 亩,往年手工插秧,请10 余人在田里四肢下地,要干7~ 8 天才完成插秧。2001 年他家采用了以抛代栽的水稻栽培技术,即抛秧技术。夫妻2 人用5 天时间就完成了水稻栽培任务。据农民说,一个劳动力一天可抛4 ~5 亩,是手工插秧功效的5 ~ 6 倍。由于抛秧杂乱无行,通风性差,影响产量和收割速度,吉水县从2008 年开始推广水稻插秧机。2009 年陈荣华购置了一台水稻插秧机,用3 天时间,就插完了50 亩水稻田,人也轻松。
三、戽斗——水车——抽水机
枫江农民王女仔介绍说,戽斗是用竹篾编织成簸箕形的斗,后端安拴一根约2 米长的木棍或竹竿。戽斗用于稻田离水源近的并高差在0.5 米左右的地方。其用法简单,双手握紧竿,一斗一斗把水抬泼到田里,全靠人的腰部和两手用力,是繁重的体力活。一分田要抬泼约3000下才能使稻田湿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家抗旱浇水改用了两人手摇水车。村里有的农民改用三人或四人式脚踩水车,水车的效率是戽斗的5 ~ 9 倍。2000 年,王女仔承包了30 亩水稻田,购置了一台小型柴油机和水泵。从此,水车完成了它的使命,丢放在旧房子里。
四、禾桶——脚踏打谷机——水稻联合收割机
在上个世纪70 年代以前,农民收割水稻脱粒,都是用镰刀和禾桶。禾桶用木板制成,为长方形,三面用一米多高的竹制席围着。留下的一面为农民脱粒作业的地方。农民两手高高举起一把水稻,稻穗朝禾桶木板上摔打,发出‘筒筒’ 的沉重的响声。一天起早摸黑,腰酸背痛,只能脱粒100kg ~150kg。到上个世纪80 年代,禾桶才被淘汰,用上了半机械的脚踏式打谷机,它的效率是禾桶脱打的4 倍~5 倍。而现在,农民都用上了水稻联合收割机,它集收割、脱粒、清选、装袋为一体,割禾不弯腰,不用镰刀,是人工收割速度的30 倍左右。乌江村农民刘桂生,承包了90亩水田,享受农机购置补贴,购置了一台水稻联合收割机,用4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自家的水稻收割任务,同时,开展对外收割水稻服务,年收入5万元以上。
五、油菜机械化种植,免耕覆盖产量高
以前秋收冬种季节农民“手扶犁耙、扬鞭催牛、挥锄碎土,弯腰弓背”种油菜;如今农民在收割后的晚稻田里,收走稻草撒播油菜籽,然后用开沟机开沟,把切碎的泥土撒盖在油菜籽上。不到20 分钟1 亩油菜地就种完了。这种油菜种植新技术叫免耕覆盖加机械开沟,不仅功效高、省时省力,而且产量可提高15%~20 %。枫江周家村农民周润苟介绍,2014 年他家5 亩油菜地用机械化种植,2015 年收获验收总产量为725kg,亩增产45kg,增收近千元。如今全村都要求采用机械化种植油菜新技术。
农村农具的变迁,是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带来的变化。这不仅是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更是农民体面劳动和文明的进步。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