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滚动新闻: 亚欧网—— 一站式低投入自助投稿推广宣传平台开放了 (图文)               国内首个EPC建设海上风电项目全面进入海上主体工程施工               全球首台无人驾驶跨运车正式下地 中国交建振华重工研制               哈一机集团蟒式全地形车迎来8000万订单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农业农村

琼中县:富美乡村奏新曲

时间:2018-11-03 12:18:40  来源:  作者:

  秋日的清晨,阳光穿过薄雾洒满山村。走进海南省琼中县湾岭镇大边村,椰树婆娑,槟榔林立,排排青瓦白墙民房,错落有致,宛如一幅秀丽的山水画。

  琼中地处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北麓,是海南“三江”(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之源,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境内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83.7%,生态环境始终保持全国领先,素有“海南绿肺”“森林王国”“绿色宝库”等美誉。

  近年来,琼中始终秉承生态立县,自觉扛起生态保护的责任担当,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面子’,更要‘里子’。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必须以产业为支撑,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住得舒服,住得踏实。”琼中县委副书记张长丰介绍,按照这一思路,2013年琼中在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首次提出建设富美乡村。

  所谓富美乡村就是,“产业发展、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社会和谐”,集“富、美、趣、和”于一体,可游可憩、宜商宜居。张长丰称,琼中以现有农村的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和生态本底为基础,因地制宜、科学施工,采取集中连片、分步实施方式,扎实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逐步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许多曾经偏僻、落后的琼中农村,现在外貌焕然一新。5年来,琼中累计整合扶贫专项、农村危房改造等涉农资金5.7亿多元,集中用于创建农村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景观景点、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富美乡村示范点210个。

  人工湿地增绿又治污

  率先在海南推广运用“政府+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开展水环境治理,一改早年农村远看绿树掩映、走近污水横流的窘境

  花田交错,蜂蝶起舞,色彩鲜艳、花姿优雅的彩虹鸟蕉,成片地盛放在大边村旁的人工湿地里。水边栈道上三五游人或闲庭信步,或垂钓品茶。类似环境优美的人工湿地已成为琼中乡村的独特一景,一改早年农村远看绿树掩映、走近污水横流的窘境。

  事实上,这个花园式的人工湿地是大边村的污水处理系统。得益于这个污水处理系统,大边村全村50户178人的污水排放难题,得以彻底解决。

  “这可是真正的惠民工程,过去村里的生活污水没人管,胡乱排放,尤其是下雨天,村道几乎都无处下脚。”大边村村民王武说,如今生活污水经过人工湿地的处理之后可以直接用来浇地,村庄旧貌换新颜,生活也跟着发生了大变样。

  琼中地处海南生态保护核心区,境内河网密布,2700多平方公里县域范围内共有大小河溪241条,生态安全是县里的头等大事。因此,守护好绿水青山,建设富美乡村,农村污水处理是一道绕不开的坎。但琼中作为国家级贫困县,500多个村庄要推进污水处理工程,资金是首要难题。

  在地方财力困难的情况下,琼中创新投融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率先在海南推广运用“政府+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开展水环境治理。2015年,琼中县与上海三乘三备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签订框架协议,并合资组建了琼中鑫三源公司,统一负责农村污水处理项目设计、融资、建设、运营。项目运营30年(含建设期)后,琼中鑫三源公司将全部产权以及运营权无偿移交给政府,并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大边村便是琼中首个富美乡村水环境治理的村庄。现在该村绿化覆盖率达85%,不仅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了,还通了路、通了网、通了天然气,在政府扶持下村民还盖起了风格统一的砖瓦房,吃上了乡村旅游饭。

  大边村是琼中富美乡村建设水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琼中目前已在全县10个乡镇、4个农场、544个村庄开展富美乡村水环境治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实现75%,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85%,“河长制”实现全覆盖。探索出一条保护生态环境、助力脱贫攻坚、提高农民素质的高效规范化农村水环境治理新路子。

  绿色产业富民又生态

  依托独特资源和产业优势,坚持生态与发展并重,着力打造桑蚕、绿橙、养蜂、南药、林下养殖等绿色农业产业,想方设法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富美乡村,产业支撑是关键。”张长丰说,九山半水半分田,琼中农业产业选择受地形和生态保护限制。为此,县里通过多方调研,坚持绿色发展思路,努力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双丰收”。

  青山脚下,成片桑田连绵起伏,郁郁葱葱,与远处的农舍、炊烟相映成趣。2006年起,琼中结合当地资源禀赋,紧抓国家“东桑西移”工程机遇,选择种桑养蚕作为农民增收、乡村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

  陈世锦是湾岭镇种桑养蚕的技术员,也是岭脚村首批种桑养蚕的人。通过种桑养蚕,14亩桑园让他家的收入翻了好几倍,年收益超过12万元。琼中种桑养蚕效益为什么这么好?陈世锦笑着说,这要感谢海南的好气候,雨水充沛、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山里空气质量又好,桑树全年都可生长。桑蚕在内地饲养时间只有5个月,而琼中则可以达到10个月,养蚕时间多,收入自然也就高了。

  陈世锦给记者算到,种桑养蚕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桑树的寿命一般是20年,一年可以采摘五六次,能够喂养18~22批蚕。一般一亩桑树可养一张蚕,农户只要种5亩桑树,分批采收,就可保障每月都有桑叶收割,半个月就可出一批蚕。按照目前一斤蚕茧平均22元的收购价,农民一家养一张蚕,一个月最少都有3500元的收入。“这就像每半个月就能领一次工资。”

  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得益于种桑养蚕,这两年,岭脚村盖起了不少新楼房,目前,琼中全县种植桑树2万多亩,带动农户3600多户,年产蚕茧220万斤,经济效益超过4000万元。

  除了种桑养蚕,琼中还大力引导村民发展林下经济。2017年开始,湾岭镇大边村开始在橡胶林下种灵芝、养蜜蜂等。该村32位农户以入股的方式,种植6000棵灵芝,并成立兴边灵芝合作社;11位农户成立富边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已产2200余斤蜂蜜,产值有10余万元。

  “农民口袋鼓了,心头自然就乐了。”张长丰介绍,琼中一直以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原则,近几年在巩固橡胶、槟榔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依托独特资源和产业优势,坚持生态与发展并重,着力打造桑蚕、绿橙、养蜂、南药、林下养殖等绿色农业产业,想方设法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促进富美乡村产业发展。

  生态旅游聚人又吸金

  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融入全域旅游和产业小镇建设,突出黎苗文化和绿色生态两大主题,打造“一村一策、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特色村寨景观

  从昔日的贫困小村庄变为“最美十大中国乡村”之一,红毛镇什寒村已成为琼中生态旅游发展的成功范例。什寒村究竟美在何处?

  走在村道上,放眼望去,每一间房子的装修都融合了苗族民族文化元素:粉白的墙头上贴有苗绣花纹图案,像苗服上精致的滚边;屋顶两端装有略微上翘的牛角,这是苗族人心目中的图腾;青灰色的四围墙底,黛色屋顶瓦片,在白墙映衬下,像一幅水墨画。

  而在10年之前,什寒村还是琼中最偏远贫困的地区之一,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为了走出困境,什寒村依托富美乡村建设,发展生态旅游。

  2013年什寒村被评为“最美中国乡村”。2014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中外旅游文化协会、中国文化与旅游产业联盟评为最美中国乡愁旅游村寨,被海南省旅游委评为海南五椰级乡村旅游点。

  这些变化让村民李明松感触颇深,随着什寒乡村旅游品牌在海南叫响,前来什寒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他家的蜂蜜也越卖越好,2017年单靠卖蜂蜜就赚了2万多元,他还腾出家里的一间房子建成民宿。

  现在,什寒村一半以上的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2016年,什寒村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24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721元,7年间增长了近13倍。

  琼中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融入全域旅游和产业小镇建设,突出黎苗文化和绿色生态两大主题,对全县100个行政村庄进行景区化、功能化、现代化、民族化的打造,完成了民房立面特色改造、排水排污系统建设、休闲活动场所建设、村庄硬化美化建设等项目规划设计。充分挖掘每个村庄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形成“一村一策、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特色村寨景观。

  和平镇堑对村,是琼中继什寒村之后兴起的又一旅游村,有着“春夏的草原、秋冬的海”之称。村党支部书记王大标谋划着要借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优势,把琼中的青山绿水卖给外国游客。去年村里共接待了22批俄罗斯游客,村里旅游专业合作社的31间民宿客房节假日几乎天天爆满。村民自制的五月茶、糯米酒和黎家美食成为游客的最爱,大伙表演黎族特色的竹竿舞和民歌也能带来演出收入。捧起了特色产业、全域旅游的“饭碗”,堑对村村民逐步摘下“穷帽”,奔向小康。

  据不完全统计,琼中共有什寒等3个村入选国家首批绿色村庄,金妙朗村、鸭坡村分别被评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和全国美丽宜居村庄,中朗村、水央村荣获国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称号,便文村等3个村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什统等14个村荣获海南“星级”美丽乡村称号。

  最美中国乡村看什寒、红色文化村寨看便文、产业兴旺村庄看大边、相约爱情村落看合老……随着一批批富美乡村相继建成,琼中以百花岭风景名胜区、黎母山国家森林公园、鹦哥岭森林旅游区等八大景区为主体的9条“奔格内”(黎语“来这里”的意思)旅游线路也日臻完善。

  文明乡风安居又乐业

  建成116个乡村大舞台、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0个行政村组织活动场所、102个村小组文化室、100个农村书屋,基本实现富美乡村示范点全覆盖

  “仓廪实而知礼节。”张长丰说,富美乡村喜迎四方游客,离不开乡村社会和谐,农旅结合需要重点培养村民服务意识,琼中党员驿站应运而生,并赢得了各方认可。

  过去,琼中大部分行政村场所面积小、功能少,设施简陋。近年来,琼中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并围绕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目标,植入党员驿站概念。驿站是富民基地,也成了为村民办事的便民中心。

  “欢迎回家。村里民宿多,还遍布乡村好味。”近日,在什寒村船型屋造型的党员驿站里,村党支部书记王国康正热情地给几位来自三亚的游客介绍什寒村的食宿情况。

  最初,这座船形屋是村党支部的组织活动场所,为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2012年,升级打造成为如今的党员驿站,实现基层党建和“奔格内”乡村旅游有机对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如今,党员驿站已成为什寒村的对外名片。

  此后,依托此地开展的科技进村、文化进村、法律进村、金融进村、公园进村等相继推进,最大限度地发挥村级活动场所的综合效益。

  琼中的党员驿站党建服务品牌,强化了村级党支部在富美乡村建设中的组织引领和服务协调作用。目前,党员驿站党建品牌已经成为琼中绿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红色元素”,也是琼中“奔格内”乡村旅游的一大亮色。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今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借用琼中民歌欢迎四海宾客。琼中县委书记孙喆说,多年来,琼中一直注重黎苗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全县有100个村庄成立了120多支文化宣传队,村与村之间经常自发组织民歌交流。

  琼中引导村民利用革命老区的积淀和黎苗传承的民俗、民情,寻找生态旅游、红色旅游、黎苗特色游的契合点,使乡村旅游更具地方特色,休闲经济更具人文含量,促进了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目前,琼中已建成116个乡村大舞台、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0个行政村组织活动场所、102个村小组文化室,设置农村书屋100个,基本实现了富美乡村示范点全覆盖,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和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5年来,琼中通过动员各方力量,并整合绿化宝岛、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扶贫、文明生态村、文化等各方面专项资金,已先后投入资金大约3071万元用于富美乡村建设,其中,整合省财政“一事一议”资金900万元,县配套资金850万元,各部门整合资金1321万元,实现了资金的最大效应。

  乡村振兴道路上,琼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危房改造进度、大力整治农村卫生环境,“五网”建设稳步推进,已实现镇村道路硬化通达率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农村电网、行政村互联网实现全覆盖。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让村子美起来,而且要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孙喆坚信,让群众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绿富美”新农村建设,正在琼中开启加速度。富美乡村是琼中发展“奔格内”乡村旅游的升级版,发展方向源自于琼中“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总体思路,紧密结合乡村旅游、生态保护、促农增收、环境卫生、深化改革等重点工作,让产业与旅游同步发展。

  经过多年富美乡村工程的批次打造,散落在琼中起伏山峦中的秀美村庄,撩开了面纱,不仅调动了农民改善人居环境的积极性,也在视觉和需求体验上给了游客全新感受。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国交建:三峡“第一跨”万州长江三桥合龙
中国交建:三峡“第一
郝鹏出席国资委警示教育大会强调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
郝鹏出席国资委警示教
加快产业升级 中国核电与中国核动力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加快产业升级 中国核电
山西航空产业集团40年变革发展之路
山西航空产业集团40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成功案列 | 会员服务 | 诚邀加盟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亚欧网  广告热线:010-61224401  传真 010- 61224401  客服QQ:924467170  Email: mxzh2008@163.com    Copyright 2005-2018 aeene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亚欧网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 京ICP备12037512

本站网络实名:亚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