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杰)10月30日,记者从河北省农业厅获悉,该省从龙头带动、项目引领、拓展途径、健全制度等方面入手,始终坚持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等“五化”利用,实现了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8%以上,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农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
今年,该省修订了《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止露天焚烧的决定》,出台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考核问责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明确提出将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做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并对提高秸秆直接还田质量,提升秸秆离田利用水平和效益,建立探索可持续、可复制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应用模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都进行了规定,特别是加大了各级财政部门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扶贫力度。
各部门协调联动,发改部门对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给予优先安排,电网公司落实每千瓦时0.75元的标杆上网电价,全额收购生物质发电电量。省级财政部门每年安排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6300万元,开展沼气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及秸秆能源化利用试点。国土部门积极办理秸秆利用项目的土地审批手续,金融部门明确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作为重点支持的方向和领域,税务部门对利用秸秆生产纸浆、纤维板、生物炭、生物质压块、沼气等企业享受有关退税及所得税优惠政策。
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支持安平县京安生物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电京安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秸秆生产有机肥和沼气、生物天然气和秸秆发电。扶持定州市四方格林兰公司,以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为原料,通过CSTR一体化发酵工艺,生产生物天然气和有机肥,支持临漳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生产生物天然气项目等。
充分利用国家和社会资本,用于购置设备、工程建设等,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资金和物质保障。2016年以来,全省争取国家农机购置、农机深松整地补贴资金46.81亿元,对农民购置包括秸秆收割、青贮、打捆在内的农机具敞开补助,实行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劳动作业补贴,推进秸秆粉碎还田利用。争取国家“粮改饲”专项资金5.49亿元,围绕玉米大县和奶牛生产大县,积极推广全株玉米青贮,实行整市、整县推进。
努力拓展秸秆利用途径,提升加工设备装备水平。目前,全省秸秆还田机具达到12.3万台,青贮机械5400台,打捆机、捡拾机等秸秆收储运设备1600台(套),对395家企业(合作社)的收储运设备进行补贴,切实提高收储运能力和水平。与“奶业振兴”结合,支持356家大中型奶牛养殖场提升草食畜饲料水平。争取国家生物质热电联产县域清洁供热示范项目21个,项目建成后总装机达到70万千瓦,年消耗秸秆等生物质580万吨,大大提高了秸秆能源化利用。创新秸秆栽培双孢菇、草菇、平菇、香菇、金针菇等草腐菌和木腐菌技术,尤其是引进赤松茸林下种植技术,每亩可消纳作基料的玉米秸秆20亩左右。
实施模式创新,夏季主推“小麦联合收获秸秆还田+贴茬直播”,秋季主推“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深松+精量播种”,实施玉米秸秆收获后还田,既可采用深耕犁深翻或旋耕,将秸秆掩埋,也可采用深松机对土壤深松整理镇压,深入推广“秸秆+畜禽粪污+秸秆腐熟剂”生产有机肥技术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一方面,秸秆还田可以起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农业专家测算秸秆还田后,每亩可以增加粮食产量5%,每亩节省灌溉费用30元、节肥20元、节“工”2-3个,亩增产玉米收入30元,每个“工”按100元计算,合计每亩节本增效280元。农民出售秸秆每亩增收80元-200元,还能通过秸秆“炭化”利用,每吨秸秆可生产生物质炭330公斤,木焦油50公斤,木醋液220公斤,生物质燃气800-1200立方米,直接经济效益可达300元以上。另一方面,促进社会化服务组织及循环农业的发展,为农民就业提供了更多岗位,并改善了秸秆焚烧造成的烟尘污染,或家前屋后堆放霉变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
据统计,去年全省产秸秆7044万吨,可收集量为5842万吨,资源化利用5656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6.8%,其中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分别占比69.8%、23.3%、4.9%、1.1%和0.9%,全面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益。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