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河池市农机局弘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河池精神,积极投身全市“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建设,主动发挥农机推广职能作用,不断探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在全区扶贫主战场都安县开展“粮改饲”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有效提高了农牧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进一步壮大了扶贫产业,达到了促进贫困农民持续增产增收的目的,有力助推河池市实现脱贫攻坚摘帽。
一、主要做法
(一)探索推广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为实施“粮改饲”项目打下良好基础
长期以来,河池市的玉米生产以传统手工劳动为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尽快转变玉米生产方式,2013年以来,河池市农机部门把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点之一,积极探索,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开展玉米农机农艺融合试验和玉米生产机械的引进推广工作,从而提高了河池市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经测试,从耕整地到收获,采用机械化每亩可节约劳动成本200元、种子成本60元,增产40公斤左右;以3000亩的机械化生产面积来计算,大约可以节约成本108万元左右,如果全市50万亩的玉米可机耕面积都能实现机械化,这个数据将非常可观。因此,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能有效降低玉米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为实施“粮改饲”项目打下良好基础。
(二)落实三个到位,打好项目建设基础
1.调查研究到位。一是摸清产业发展背景。河池市都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十三五”期间,都安有13.68万贫困人口要脱贫、120个行政村要摘帽,脱贫攻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了让贫困群众稳固脱贫,该县投入6000多万元把“贷牛还牛”项目作为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全面铺开。2017年“粮改饲”项目启动实施,主要引导群众种植适合牛羊食用的全株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二是摸清产业发展瓶颈。肉牛养殖企业的饲料需求量大,存在冬季饲料缺口大、饲料自给率低于50%以及传统人工种植、收获的饲料成本高等问题,成为制约“贷牛还牛”扶贫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一情况,河池市农机局组织人员先后13次深入都安县地苏镇、高岭镇、东庙乡等地开展实地调研,结合当地多年来实施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积累的宝贵经验,决定在都安县实施“粮改饲”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推进青贮玉米“种、管、收、贮、用”等环节机械化,助力产业扶贫。
2.组织领导到位。一是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建立自上而下、横向互通的工作衔接机制,并强化协调沟通,确保项目实施各环节有专人跟踪负责,出现问题能及时向上反馈并解决。二是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下发《河池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局2018年创新争先粮改饲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项目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实施的具体内容和时间节点,细化责任分工,确保整个项目顺利实施。
3.宣传发动到位。一是通过现场会开展宣传。“粮改饲”项目启动以来,都安县政府在高岭镇龙州村古都屯组织召开了“粮改饲”启动仪式;在地苏镇拉棠村、百益村等地召开了青贮玉米耕、种、收机械化作业现场会5次。现场会上,农机部门组织玉米种植机、大中型拖拉机和挖掘机等30多台套农业机械开展现场作业演示,作业面积达千余亩,共5家农机企业和4家合作社参与其中,吸引群众2000多人参会,场面宏大,营造了良好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氛围。二是通过培训会开展宣传。农机部门联合都安县畜牧局和养殖基地召开培训会3场,培训人员150多人,发放宣传资料2000多份。农机技术人员现场为农机合作社成员、农机大户、农机手、种养农民等农机从业人员讲解农机操作技术,开展技术培训,有效提高了参训人员运用机械化技术的水平。三是通过入户进企开展宣传。农机部门主动服务,深入农户和有关企业宣传“粮改饲”的优势以及耕、种、收饲料的优惠政策和购机补贴政策,提高农户对“粮改饲”的认知程度,激发农户和企业的种植积极性和购机积极性。
(三)实施三个建设,加固项目建设根基
1.建设肉牛机械化养殖基地。在高岭桂合泉公司、地苏大都华养殖场建设2个肉牛养殖机械化示范基地,以推广大型青贮玉米粉碎机械、促进青贮氨化技术实施为重点,示范推广高性能铡草机、青饲料粉碎收集机、精饲料加工机具、饲料混合机、打捆机、包膜机、压块机等先进畜牧机械和设备,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自给率。两个基地每年大约可以出产肉牛3500头,牛仔5000头,按照每个贫困户每年养1头牛仔计算,可以带动5000户贫困户参与到“贷牛还牛”项目。
2.建设青贮玉米机械化种植基地。在地苏镇拉棠村、高岭镇德康村建立2个“粮改饲”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共计6000亩。在基地内引进先进适用的玉米生产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青贮玉米机耕、机种、机管、机收等机械化技术,使基地青贮玉米生产机械化率达90%以上,并逐步探索形成青贮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
3.建设高素质的农机推广队伍。通过开展相关法律法规、惠农政策的学习,定期举办推广人员业务培训班,组织农机人员赴异地考察调研等方式,使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管理人员树立牢固的新发展理念,增强“三农”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熟悉各类法律法规和惠农政策,开拓眼界和思维,不断更新知识,打造出一支业务熟悉、技术精通的高素质农机推广队伍,为“粮改饲”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加深三项融合,筑牢项目建设支撑
1.加深农机农艺融合。鉴于青贮玉米的种植和生产机械化在河池市还属于新技术,可以借鉴的经验不多,从种植品种选择、种植农艺要求到种植、收获机具选择等各个环节都需自己摸索。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农牧业、农机专家共同参与,对种植品种的选定、种植模式的选择、管理措施的设置和收获时机的把握等共同进行研究,从而形成统一、有效、科学的技术路线和生产指导意见,筛选推介了一批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制定了适合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的良种选育要求和机械化耕、种、收作业标准,探索出一条青贮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通过在基地内推行统一的种植时间、种植行距、下种量、田间管理等标准化种植模式,实现青贮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与传统的人工劳作相比,机械化生产节约了70%的劳动力,降低了大量人力成本。
2.加深部门协作融合。为推进项目顺利实施,农机部门与农业、农经、国土等部门以及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等经营组织之间建立了沟通机制,使得项目能提早谋划,做到超前规划,并通过后续的定期沟通与及时对接,实现高效协作,大家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合力,确保了项目能够又好又快推进。
3.加深干群感情融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利用现场示范、培训交流、深入农户开展扶贫等多种形式与群众沟通交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放在首位,把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在实处。通过良好的沟通互动,“粮改饲”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
二、取得的成效
(一)补齐了“贷牛还牛”扶贫产业短板,促进了扶贫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粮改饲”项目解决了肉牛养殖企业饲料需求量大、饲料成本高的问题,使生产的组织化、规范化、规模化程度提升,促进了扶贫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加快了“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的实施。
(二)增加了农民群众的直接收入,加速了贫困户脱贫进度。“粮改饲”项目采取“基地+农户+企业”的模式,完善了种、养、销售产业链条,改变了传统的种植结构,使农户销售环节有保障,有效提高了农民青饲料玉米种植和肉牛养殖的积极性。目前基地共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青饲料玉米约8000亩,按每年种两造计算,每亩每年增收350元,农民可增收共计280万元,这极大提高了农民的收益。2018年,都安县预计有300多户贫困户通过“粮改饲”项目使收入达到脱贫标准,1000多户贫困户通过养殖肉牛实现脱贫。
(三)提高了企业的项目收益,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粮改饲”项目激发了企业购买机具的积极性,2018年企业新增大型玉米收获机械、混合机械、运输机械共16台(套)。机械化生产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种养基地建成后,每年每亩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可以节约7个人工,每个人工按120元计,两个基地青贮玉米面积共6000亩,可节约人工成本共计504万元;相对于直接购买饲料,“粮改饲”提供的饲料使得每头牛可以节约饲料成本100元,按两个基地每年出栏6000头牛计算,共可以节约成本60万元。
(四)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提升了农牧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项目实施以来,农机部门组织引进5家农机企业和4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来进行农机作业,共投入1000多台农机具进行“粮改饲”机械化生产,带动都安县机耕、机种玉米达10万亩,机种青贮玉米、牧草达5万多亩,辐射和带动农户购买适用于玉米生产的各类生产机械设备50台(套)。总结出了适合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的良种选育经验,探索了可复制的丘陵山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从而有力提升了农牧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河池市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