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青岛后院”之称的即墨区,从2017年起,兼顾城市与农村全面实行河长制,设立河长公示牌951块,区、镇、村三级近千名河长走马上任形成“治水网络”,全面开展“清河行动”“河库整治行动”,使全区河库整体环境在短时间内得以改善,一幅幅水上景观让城市和乡村灵动了起来。
不妨以即墨重大项目“汽车产业新城”所在地--即墨区龙泉街道为例,看其如何以水为媒,实施美丽乡村行动,推动美丽青岛建设。
日前,于即墨区龙泉街道张家庄村内,挖掘机正在村东河道内紧张作业,清淤、开挖、筑堤,原本淤塞的莲阴河逐渐被清理出来,不久的将来,这里将重新流淌起清凌碧水。而在不远处相邻的台子村,该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河长张立太正在村东沿河徒步巡视。他早已征得几户村民的同意,将他们在河岸上种植的几亩菜地进行调换,只等着施工队结束张家庄工程后转移到台子村,开展河道整治。
即墨区龙泉街道镇村建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侯宾介绍说,台子村和张家庄位于王圈水库河畔,拥有传统质朴的胶东民居,还有龙山文化古遗址,两村不仅紧邻青岛汽车产业新城,而且处于青岛蓝谷和即墨经济开发区之间,未来几年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今年,龙泉街道将两村确定为美丽乡村示范村。根据规划,两村今年将以河道修复为起点,恢复河岸田园风光,营造开放性的滨水景观,为社区居民与游客提供集湿地景观、运动、文化、探索教育等于一体的生态休闲空间。
“有水出灵性,乡村美不美,关键看治水。”即墨区龙泉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总河长王永刚表示。以前,村庄河道往往是农村污染最严重的地方,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城乡环卫一体化虽然实现全面覆盖,但在农村地区的服务范围却集中在村庄内部,村外河道一般未被纳入管护范围。去年5月起,龙泉街道按照区统一部署,构建了“镇级河长-村级河长”二级河长组织体系,并在龙泉河、莲阴河和27处塘坝开展了大规模“清河行动”,让辖区内36.2公里河道的生态环境焕然一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青岛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这些唤回清流的河流,成为一个村庄开启发展新篇的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治好了河,村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还能发展乡村旅游增加收入,大家都盼着呢!”张立太说。他的这一愿景并非空想,而是有多个现实的样本摆在眼前:俞家屯村修复绕村河道,沿河打造葡萄、梨、桃子等乡村采摘旅游线路,改善了村居生活环境,提高了村民收入;汪汪泊村整治穿村而过的一条水渠,沿水打造清溪景观带,设置观景亭台、花墙水帘、喷泉广场,成为薯片加工、花木维护、服装加工等技能工人扎堆的产业生活区;柳林村依托紧邻汽车产业新城核心的区位优势,整治柳林湖、龙泉河,沿水打造田园综合体,发展餐饮采摘、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村集体收入达到4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近2万元。
正因如此,作为每日最“亲近”河流的村级河长,张立太打心眼里想干好“河长”这份工作。他每天闲着没事儿就到河边逛逛,只要发现有杂草秸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问题,就拿出手机拍张照,上传到由街道主要领导、河长制联系单位、村级河长及保洁公司参与的“河长制微信工作群”。保洁公司负责人从群里看到后,立即组织人员到现场进行清理,结束后再拍照传回微信群,确保每一个问题都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从“河长制”到“河常治”,要靠河长们的满腔热情,更要靠一套长效管护机制。据龙泉街道党工委委员、副总河长于正伟介绍,龙泉街道正在探索完善河库长效管护机制的多项举措,例如:办事处与一家保洁公司签订常年服务协议,在原有200余名城乡环卫保洁人员的基础上,每年再增加投入20余万元,配备不少于20人的河库巡护队伍,每3公里河道设定一名河库保洁管护人员,实行“分段管护、每日两巡,责任到人、问题追究”,常年对辖区范围内河库水面漂浮物、岸边垃圾进行巡查清理;设定各级河长廵河“硬指标”,镇级河长每旬巡河不少于1次,村级河长每周不少于1次,柳林村、汪汪泊村、俞家屯村和河道水量丰富、水面宽广的一些村庄,村级河长则是一日一巡,并形成巡查记录,提交街道存档;建立“龙泉河长制微信工作群”,形成较为完善的“河道巡查-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督查落实”闭环管护机制;建立考评制度、责任倒查制度和通报制度,根据督查检查情况对各级河长及保洁公司履职管护情况进行打分、排名,考核结果与保洁公司和管护人员的工资报酬挂钩,并在街道范围内进行通报,纳入对村庄的考核……
“护好绿水青山,就是建起金山银山。”即墨区有关负责人对此表示,龙泉街道是即墨推动美丽青岛建设的一个缩影,在“清河行动”中,即墨区已集中清理区级重点河道610公里,清理垃圾7100余吨。下一步,即墨区将开展河库(湖)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组织开展河库整治行动问题“回头看”,继续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实施流域系统治理和生态河道综合治理。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