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临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村美街净,街道两侧松柏常青,白墙黑瓦,清代古民居分布其中;村头沭河安静祥和,水面偶有小憩的水鸟掠过;村中,几位老大爷正倚着墙晒着太阳唠嗑、听戏曲;村尾,几个游客乘兴而来,打算到远近闻名的红色景点——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参观。
从“支前模范村”到绿水青山、文明和谐的富裕村,朱村走上了一条集古韵、民俗、红色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山青、水绿、村美、民富、产业旺、人文美”的美丽乡村画卷也被描绘得越来越精彩。
村美:“俺们生活幸福着呢”
提起现在的日子,88岁的“老支前”王克昌感慨万千。“现在环境变好了,收入提高了,移风易俗减轻了老百姓负担,村里给老人建了照料中心,没事就去下棋打牌拉拉呱,可恣了!”村里人也向记者介绍,这几年修路、栽树、种花、刷墙、立灯,老百姓居住环境着实改善不少。
王克昌扬起手指着村口写有“朱村”两个大字的牌坊说:“大牌坊多气派,右边是整修的清代古建筑,左边就是新建筑;村里整修了街道,泥泞路变成了8米宽的水泥路,路两侧还种植了花草,路灯也换成了太阳能路灯;村里还建起了社区服务中心,卫生室就在里面;还建了一所幼儿园,接送孩子也方便;还有多功能影屋和农资超市……”
王克昌指着村里的变化一一细说。他还告诉记者,村里像他一样年龄大的老人还不少,岁数最大的97岁,超过80岁的就有40多位。“村里每个月都给老年人发孝善养老金,残疾人也有人照顾。生病了拿着医保卡能直接去卫生站看病,住院能报销55%。”
“住房赛城市、环境赛城市、生活赛城市,俺觉得现在的生活已经超过小康了,幸福着呢!”王克昌笑着说。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朱村视察时指出,“要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近年来,朱村党员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嘱托,村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先后荣获全国传统古村落、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10余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成功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成功入选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十百千”工程,朱村品牌效应已经初显。
民富:朱村人全部脱贫
恰逢300亩晚秋黄梨收获,朱村珍珠苑种植专业合作社里一片忙碌场景,黄橙橙的晚秋黄梨通过线上平台销售的形式,一车车发往全国各地。
“村民的生活好了,90%以上的家庭都有小轿车。”朱村支部书记王济钦说。
王济钦表示,朱村土地稀少,人均只有4分地,只种粮食吃不饱,但这里土质好,水源充沛,种经济作物有销路。这几年,朱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特色产业项目,规划建起了15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涵盖了葡萄科技示范园、梨园、食用菌基地、九朱农业生态园和寿桃园等项目。“别人家的葡萄卖八毛多,我们能卖到两块二,每亩能为农户增收8000元呢。”王济钦咧着嘴笑。
沿着朱村的主路向东不到5分钟路程,便到了曹庄镇电商扶贫中心的柳编扶贫车间。朱村大学生村官王洋告诉记者,临沭是全国闻名的柳编之乡,以前朱村也有很多村民在家从事柳编加工,但自从村里建起了柳编车间,引进了“企业+柳编户”新型产业扶贫模式,企业提供原料和销路,村民只负责按订单加工便可以领工资。
身患残疾的张田英是扶贫车间的“员工”之一。她告诉记者,以前都是在家做柳编,自从村里有了柳编扶贫车间,她便每天来这里上班,不用操心进料、销售,加工一个柳编能赚3-8元不等,每天能收入60-80元。“按月领工资,每月能增收1500元左右,比在家自己干赚得多,而且还不耽误回家给孩子做饭。”
2016年,王洋帮着村里搞起了农村电商,建成了曹庄镇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和朱村电商服务中心。几台电脑,一个仓储柜,主打品牌“朱村味道”,玉米面、黄大豆、鄞红葡萄、晚秋黄梨,往常地里长的庄稼作物有了包装,找到了销路。
“朱村从事电商的村民约20人,每月平均增收3000元左右。2018年朱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000元,比2013年翻了一番,村里贫困户34户56人已全部脱贫。”王济钦说。
产业旺:“农业+文化+旅游”助力绿色发展
浩浩汤汤沭河水,绵绵密密柳林风。为了促使传承1400余年的柳编产业实现动能转换,朱村编制了《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确立了“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发展的思路。目前,该综合体已发展杞柳种植1500亩,建成15000平米柳编展厅,并于今年9月30日至10月7日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临沭)柳编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
16日14时,在朱村柳博园展厅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满眼的绿植,沿着主路继续往里走,便看到由柳编制品打造成的田园风格家居体验馆。三三两两的游客正慵懒地窝在低矮的柳编沙发中,或喝着咖啡,或欣赏着桌前的盆栽绿植。
“以前主要是卖柳编制品的功能,现在是将花艺师、园艺师、家居设计师与柳编打包在一起,卖文化、卖服务与体验。”欧拉藤饰的总经理张志全说,正是这种创新尝试,使得柳编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国,公司一年收入超过1个亿,也使得柳编与文化、旅游产业联系更加紧密,推动了村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刚刚过去的柳博会原计划是3天,没想到开展第一天就人气爆棚,应广大游客要求,展会延长到了8天。8天时间,柳博会共接待广州、安徽等地客商110人,吸引周边游客4万余人,带动消费600余万元。”张志全笑着说。
此外,朱村还突出“沂沭水乡、千年朱村”主题,以红色文化为主,以历史文化和水乡文化为辅,打造了“沭河人家”“一街一巷一园七户”古村落,成功创建了“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人文美:“一定要把沂蒙精神传承下去”
说起朱村的文化,不得不提朱村的村史馆。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朱村时,曾特意观看过朱村的村史馆,村民王经臣就是当时的讲解员。“总书记走后,朱村一夜成名,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如今,原来的村史展所在的村委大院,已经建成了包含钢八连纪念馆、朱村村史馆,朱村档案馆、临沭人民支前馆及革命烈士陵园在内的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王经臣说。
提起建立纪念馆的初衷,王经臣告诉记者,朱村有着光荣的历史,是“枪声就是命令”的诞生地,也是山东省第一个村级档案馆,建这些展馆就是为了把钢八连的精神、朱村的历史继承下去。
尽管已经是古稀之年,王经臣依然坚持义务在纪念馆接待各地的参观者,每年接待3万多人。“没有钢八连就没有朱村,现在朱村面貌焕然一新,朱村人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更要把沂蒙精神传承下去。”王经臣说。
除了传承发扬红色文化外,近年来,朱村还积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王济钦告诉记者,村里文化体育广场建起了乡村大舞台,定期组织广场舞、排练节目、演出等文娱活动。朱村综合服务楼内还新建了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乒乓球室等文化活动公共设施,极大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朱村还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率先在全镇成立红白理事会,建成红白理事会纪念堂。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