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助推贫困村集体经济实现“破零”。2017年4月,南京市对口帮扶西宁市工作组成立并展开工作以来,紧扣民生项目,结合当地实际深入调研,紧密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以建立和壮大贫困村实体经济为契机,打造乡村特色旅游,带动当地贫困村民蹚出一条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
枸杞芽做成茶,牡丹籽榨成油
湟中县田家寨镇位于湟中县城东南,当地多山地海拔高,雨水少蒸发量大,乡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贫困人口多。
针对该地区的传统产业,2017年10月,南京市启动对口帮扶资金350万元,建设400亩枸杞芽茶特色种植基地。
枸杞芽茶种植园建成后,带动了周边的乡村旅游热,项目吸纳了田家寨镇22个村的贫困户到种植园务农。当年,园区实现产值320万元,利润128万元,累计向贫困户分配资金123.5万元。
今年初,南京市又在田家寨镇窑洞村启动油用牡丹种植项目,投入帮扶资金290万元,实施300亩油用牡丹标准化示范种植园项目,构建枸杞芽茶园—牡丹园乡村旅游带。
南京市还启动协作扶贫资金100多万元,在拦隆口镇卡阳村一带的荒山荒坡种植375亩的景观山杏,打造“南京—西宁友谊林”,景观林管护权和经营权归村集体所有,收益则归卡阳村44户精准扶贫户。
红色乡村游,弘扬小高陵精神
湟源县和平乡小高陵村位于日月山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高陵人为改变落后的生产条件,在村党支部带领下,治山治水,造梯田种树苗,逐渐形成“敢为人先、实干善成”的小高陵精神。
小高陵村是非贫困村,但也有核定贫困户27户84人。南京市启动协作扶贫资金300万元,依托小高陵的红色传统,将小高陵村打造成乡村旅游示范村。项目建成后,给当地老百姓带来收入140多万元,解决贫困人口就业18人,带动了小高陵、大高陵、尕庄、马家湾4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256人脱贫增收。南京市还在日月藏族乡尕庄村投入对口帮扶资金100万元,开发宗家沟文化旅游项目,带动了日月乡大石头村贫困户29户97人通过劳动用工、经营商铺、开办农家乐等方式增加收入。
乡村木屋客栈,助村民营收增长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窎沟片区,虽坐拥绿水青山,但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级集体经济为零,贫困发生率高。
2017年,依托窎沟片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南京市启动扶贫协作资金670万元,着力打造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园。一期工程建成后,当年就接待游客7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60万元,游乐设施项目收入20万元,年收入达450万元。
2018年,南京市又安排扶贫协作资金790万元,建设该县斜沟乡柏木沟景区提升项目。该项目的建成运营将直接助力该乡7个村、255户贫困户、953名贫困人口脱贫。
这些乡村旅游项目的建成,帮助大通县成为青海省高原美丽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县。
集体经济“破零”,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2017、2018两年,在围绕西宁大通窎沟、湟中卡阳、湟源日月山的旅游扶贫产业示范带建设,南京市总共利用扶贫项目资金2700万元,在3县19个乡镇的30个贫困村实施了乡村旅游扶贫产业项目,涉及贫困人口2290人。
由于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湟中县群加藏族乡下圈村等集体经济当年就实现了“零”的突破。其中,湟中县群加藏族乡下圈村乡村旅游项目,当年实现利润25万元,均用于分配给贫困户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发挥乡村旅游扶贫产业,解决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助力贫困村集体经济实现“破零”。南京市对口帮扶工作组通过深挖贫困村旅游资源、盘活闲置土地、创新发展模式、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将绿水青山变成村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