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到纯正地道农家餐,住在闲居楠溪特色民宿,游览特色山水田园风光,观看原生态乡村表演……走进大若岩镇大元下村,乡村振兴“20字”要求在此得到很好的诠释。
去年以来,我县把推动城乡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最大历史命题,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根本破题之策,紧紧围绕温州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全力推进绿色崛起、生态富民,城乡收入比从2012年的2.40压缩到2.06,成功列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省“两山(二类)”专项建设试点县。
从高位推进乡村振兴
围绕“一带两城五组团”发展布局,我县创新建立由县委书记、县长牵头抓总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和协调议事机制,由县委副书记领衔、协同县四套班子领导“一对一”挂钩山区组团、“点对点”联系重点镇村,既统筹谋划、又协调破难,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
在省“五大行动”和市“六千六万”行动基础上,我县结合实际深度谋划乡村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创新推出“五个双百”行动,全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特质发展,高质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坚持“一组团一特色、一乡镇一精品”,谋划实施150个总投资超1000亿元的重大项目,选派优秀干部担任“项目经理人”,“上山下乡”、扎根项目,成效明显的提拔重用、不能胜任的刚性问责。
特别是抢抓杭温高铁在永嘉两处设站的历史性机遇,紧盯全省1小时、中心镇半小时、城乡微循环三个“交通圈”,加快推进总投资150亿元的“五纵五横”交通网络建设,全面打开城乡融合、要素集聚的“黄金通道”。
用产业支撑乡村振兴
生态果蔬采摘园、智能玻璃温室大棚、水培馆、生态餐厅……走进岩坦镇嘉纳庄园,游客正在品尝以色列、法国、日本的樱桃番茄品种。去年,樱桃番茄总产量约1.5万公斤,每公斤平均售价40元,比市场价高出一倍,但还是供不应求。
依托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和5A级景区创建,全力做好旅游融合文章,重点打造嘉纳庄园、永嘉书院、瓯窑小镇、国际房车露营基地等一批旅游“+农业”“+文化”“+体育”特色项目,深度开发林坑、丽水街等一批古村落和历史文化街区,确保旅游产业继续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
“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关键是做好转化文章,真正让资源优势成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县委农办(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说,我县锁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借势借力楠溪源头田园综合体省级试点,加快推进楠溪云鼎等14个总投资110亿元重大农业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一批集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功能于一体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真正实现现代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
同时,抢抓温州建设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机遇,借助“中国长寿之乡”“省级森林休闲养生试点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等多个康养品牌效应,大力培育养老康养、医疗康养、森林康养等三大康养核心产业,重点打造森林休闲小镇等14个康养项目,全力形成一批省市领先的健康养老产业基地。
以治理助力乡村振兴
全县已完成建设农村生活治理设施村534个,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建制村覆盖率达到100%,累计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23多万户……近年来,我县主动融入全省大花园布局,以乡村“环境革命”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抓好“一廊四线”改造提升,围绕南北走向的41省道“大长廊”和4条东西走向的美丽公路,全力打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等组合拳,加快打造美丽乡村精品村16个、精品线14公里、省级2A级景区村41个。
按照“共建共治共享”要求,我县把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作为核心,把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作为关键,重点抓好全省“全科网络”试点,继续深化“最多跑一次”和“四个平台”融合,全面推广“4+1”基层人民调解等先进经验。目前,累计打造基层党建工作示范村195个、达标村868个,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
坚持把加强农村文体建设作为关键之举,精心办好一批接地气、原生态的文体赛演活动,把永嘉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民俗融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三年来累计举办各类文体活动1.3万多场次,参与群众达到65万人次,真正实现以健康丰富的业余活动引领老百姓思想观念转变。
让百姓共享乡村振兴
坚持“输血”“造血”相同步、“抱团发展、项目主导”相结合,以成功举办全省“消薄”现场会为新起点,深化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个六”经验,继续保持消薄工作省市领跑态势,确保全县所有村实体化经营项目百分百“全覆盖”、集体经济主要指标百分百“零返薄”,村集体年收入100万以上村达81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增速不低于20%。
针对山区农村潜在资源不少但实际转化不高的困境,抢抓列入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契机,加快推动资源红利在农村释放、向农民倾斜,特别是瞄准农村土地这个最大资源,健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房抵押等改革制度,鼓励村民以承包租赁、土地入股、农企合作等形式创业就业,全面提高山区百姓工资性、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
把满足老百姓基础性公共服务需求作为底线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山区基础设施投入的倾斜,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普惠性和均衡性。统筹抓好薄弱学校改造、标准化学校建设和优质学校创建,持续深化社会资本办学和校网布局优化,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抓住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先行先试契机,全力推进城乡医疗机构、区域信息平台、医疗服务资源“三个整合”,努力打造“双下沉、两提升”升级版,“就医”满意度跃居全市前列。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