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在苗乡,敞开寨门迎客忙。连户道路不沾泥,院坝处处花芬芳。”一首简单的民谣,唱出了乌蒙大山深处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变的喜悦之情。
侯尚琴就是这些群众中的一位。她现在的另一个身份是,百里杜鹃金坡乡附源村“满来顺农庄”的老板。
以前,侯尚琴与其他乡亲一样,守着两亩地靠传统种植模式过日子,结果,日子过得入不敷出,十分清苦。后来,村里的路修通了,民居改造完成了,基础设施也不断得到完善,来村里避暑、赏花的游客越来越多。侯尚琴抓住机遇,开了一家农家乐。
凭着既能吃苦又热情好客的认真经营,侯尚琴的农庄生意蒸蒸日上。每年百里杜鹃花期或避暑季节,这里,成了最受游人们青睐的地方之一。
为了让游客体验到当地厚重的民族民间文化,侯尚琴还特地准备了几套满族服装免费供客人们拍照留念。勤劳的双手,加上不断推陈出新的做法,农庄每年的纯收入有七八万元,两亩地的经果林每年也有七八千元的收入。
与侯尚琴不太一样的姜召阳则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留在大山里,因为村里条件太差了。于是,他远走云南等地打工,一去就是好几年。
“一遇到下雨天,寨子里的乡间路简直没法走。路面坑坑洼洼,一个脚印一腿泥,必须得穿雨鞋。”提起过去的日子,纳雍县居仁街道路尾坝社区居民姜召阳记忆犹新。
如今,沿着宽敞的柏油路走进路尾坝社区,一排排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将一汪湖水环抱。一座石板拱桥连接湖的两岸,既方便通行,又自成风景。远的近的游客来了,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来了……
感受了漂泊的艰辛后,几年前,姜召阳也回老家开起了农家乐。昔日的穷山沟,一穷二白无人问津,如今的美丽乡村,色彩斑斓游人如织。“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有十几桌客人,忙不过来我就请村民帮忙,(下转2版) (上接1版)每天付他们100元工钱。一年下来店里还是有几十万元的收入。”姜召阳高兴地说。
青瓦、白墙的靓丽民居星罗棋布,宽敞、硬化的通村油路(水泥路),连户路连接千家万户,一个个“阡陌交通”的美丽乡村,镶嵌在毕节试验区舒展的画卷上。
曾经“开荒开到天、种地种到边”的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如今已从生态恶化的贫困村变成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休闲娱乐“美丽乡村”,成为大方县城名副其实的“后花园”。和穿岩村一样,大方县大方镇对江村、六龙镇新丰村、凤山乡火封丫,黔西县解放村、丘林村、大海子村,七星关区上小河村、砂锅寨等,经过生态修复、民居改造、“两个硬化”等,纷纷成为城里人和外地游客休闲养生的好去处。
“到毕节农村当农民去、 去毕节的乡村度假、 农村让城里人更向往……” 已成为毕节试验区广大农村的发展语录和真实写照,农村欣荣、 农业富饶、 农民富裕为毕节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何让美丽乡村更加美丽?近年来,毕节市坚持软硬结合、内外兼修,把文化、旅游、产业元素巧妙地融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处理好美丽与富民、面子和里子、攻坚和长效的关系,使全市“美丽乡村”既有“面子”,也有“里子”,有颜值担当,更有内涵气质。让老百姓看在眼中、赞在嘴上、乐在心里。
据统计,2017年,全市所有村修通了水泥(沥青)路,全面启动“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建成4028公里。完成2.94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并同步实施改厨改厕改圈。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1057个、完成6.2万户“贵州民居”改造,启动村庄建设项目4045个、绿色村庄153个。
乌蒙大地景色新,美丽乡村客盈门。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毕节市将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推进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业、路、水、电、讯、房、绿、寨“八个小康行动计划”,保护好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家园。坚定不移走出一条具有毕节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黔西北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