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冬农蔬菜丰收的季节。初冬的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勐班乡薄雾散去,田间地头处处是农户忙碌的身影。难以想象过去生活在勐班乡的百姓守着“金山银山”却端着“穷饭碗”。
自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强音在这片土地奏响以来,为了让农民增收,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在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勐班乡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建立健全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阻断贫困户返贫长效工作机制,如今勐班乡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引擎”扶出 持久发展“新动力”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落后,让过去生活在“金山银山下”的勐班乡百姓难以实现脱贫致富梦。对此,勐班乡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立足坝区土地资源优势,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坚持培育主导产业,呈现出传统农业产业、新兴农业产业与现代农业产业相生共融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条发展农业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脱贫根基在产业,难点在增收。只有产业精准,才能加速脱贫。”勐班乡党委书记羊德诚介绍,近年来,通过扶贫开发整乡推进和产业扶持项目,勐班乡实施了“3个6万亩”的西番莲、柠檬、芒果等水果原料基地建设,以“产业到户全覆盖、利益联结机制全覆盖、技术培训全覆盖、扶贫资金全覆盖、跟踪问效全覆盖”为目标,采取“巩固传统、发展新兴、长短结合”的方式,除了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五覆盖”之外,橡胶、甘蔗等传统产业也得到健康发展。
勐班村付勐村民小组村民王应超家2年前还是贫困户,虽然年轻力壮却苦于各种条件制约,一家人勤勤恳恳一年到头还是摘不掉“穷帽子”,王应超不得不在农闲时外出务工贴补家用。后来勐班乡以利益联结的方式引进景谷雷沃蔬菜种植有限公司,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王应超科学种植大棚蔬菜,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如今一年下来,毛收入达到了10余万元。
目前,勐班乡种植水稻1.26万亩、玉米3.5万亩、芒果4213.07亩、西番莲2129亩、柠檬568.1亩,新增花椒种植面积6289.16亩,发展生物药业2527.26亩、冬早蔬菜1287.4亩、坚果215亩,确保了贫困户收入有可持续保障。同时,积极为全乡200户建档立卡户向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公司云南分行和景谷支行争取每户5万元的金融扶贫贷款,搭建起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平台,实行配资入股,让农民变股民,为贫困人口有稳定持续收入注入“新引擎”。
“新名片”秀出 美丽家园“新面貌”
“住上了好房子,晚饭后还能去小广场跳广场舞,你说这日子是不是越过越好呀!”勐班乡八落村八落村民小组村民张玉莲一脸笑容地对记者说。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也是农民享受便捷生活的重要保障。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勐班乡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加强,“村村通”“户户通”交通网络搭建完成,农村人口生产生活用水、用电等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记者走进八落村八落村民小组,一幅干净整洁、动静相宜的乡村美景首先映入眼帘。平整干净的水泥路,宽阔整齐的小广场,村道两旁各类野花开得分外鲜艳,大青树下老人悠闲地聊天……置身其中,乡愁的味道格外浓烈。
回想几年前,村村寨寨却是另一幅景象:“破房子、烂泥路、黄灰飞,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说起几年前村子里的景象,八落村村民马安元依然记忆犹新。
在勐班乡易地扶贫搬迁太平村安平集中安置点,在从勐班乡迁岗村上寨搬迁来的陶发平家,记者看到67岁的张大爷正在为几位新邻居弹奏拿手的三弦小调。见到记者的来访,张大爷高兴地邀请记者一起欣赏他弹奏的三弦小调。
“这里好、这里好,以前的寨子太远了,老人看病、小孩上学不方便,就连田里种植的东西拿到乡里去卖还要出运费。”在一旁听曲的从20公里外的芒磨村搬迁过来的村民陶德明向记者介绍,太平村安平集中安置点晚上有路灯,家家有厕所,还有健身小广场,晚饭后村民纷纷到广场上打球、跳舞。这里还有活动室,活动室里有各类种植养殖书籍,村民可以学习种植养殖技能。你看这位老大爹因为三弦弹得好,村里有人办喜事都爱请他去帮唱,今年他已经唱了7场了,单收入就有好几千元呢,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事。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实现脱贫摘帽的基础。近年来,勐班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补齐发展短板,改善人居环境,突出打好水、电、路、通讯、网络“五网”建设。精准脱贫,使得勐班乡乡村面貌大为改观,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更使置身其中的村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就在身边,帮扶脱贫实实在在。
当下,勐班乡党委政府及各级扶贫人员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正带领全乡农户奋力逐梦富美乡村,让群众端起致富“金碗”。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