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具特色、亮点纷呈的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正如火如荼推进。翠屏区“橘香小镇”、叙州区“世界樟海”、南溪区“千莲美景、百岛风情”……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正在戎州大地徐徐展开,为加快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注入强劲动力。
超常举措促改革
建成现代特色农业扩大产业
针对全市农村面宽量大、要素保障不足等问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我市出台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改革文件。
打破长期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格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以实际和产业为基础,从市场供需、资源匹配、区域布局等方面入手,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以产业集聚发展为重点,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大力推动酒、竹、茶等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目前,宜宾已建成茶叶基地109万亩、产量达到5.05万吨、综合产值达100亿元、面积产量居全省第2位;出栏肉牛13.4万头、居川南第1位;出栏生猪480万头、居全省第6位;林竹基地面积达800万亩;蚕桑种植面积达43万亩、蚕茧产量达到1.7万吨、产值达4.2亿元、居全省第2位。
宜宾酒、宜宾茶、宜宾菜也在阔步向前,提升自身影响力,不断化产品和产业结构,今年新增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2个、达7个,新增省著名商标5个、达26个。全市茶、牛、猪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现已建成11个农产品加工园区。
今年9月,宜宾市在全省市(州)中率先出台了《支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竹林基地建设、竹特色小镇和特色村建设、竹产品精深加工、竹产业园区建设、竹(木)工艺发展和竹文化培育、竹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创新创造7个方面给予了明确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把推进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设同竹特色小镇、村建设相结合,在“宜长兴”沿线集中规划打造3—5个竹特色小镇、5—10个竹特色村,以超常举措加快建成“中国竹都、最美竹海”。
高质量脱贫打基础
宜居乡村升级幸福新生活
脱贫攻坚是全市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2018年是全市脱贫攻坚决战之年,面对要完成高县、珙县、筠连县、兴文县4个省贫县摘帽,167个贫困村退出,6.74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减贫任务。脱贫质量是首位,始终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突出问题导向、下足“绣花”功夫,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
随着联系领导、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农技员……随着一股股帮扶力量走进乡村、融入群众,交通、水利、电力、信息通信、农村能源、教育、贫困家庭技能培训、健康扶贫、文化惠民、社会保障、社会、财政、金融精准扶贫等22个扶贫专项深入实施;为471个贫困村建立起不低于50万元的产业扶贫基金,确保每个村发展1-2个支柱产业,引导构建产业扶贫的“造血”模式;通过探索机制,创新模式推广“借牛还牛”的脱贫增收新模式,实施 “五带动”模式,创新“歇帮”机制、农民夜校“五个结合”、精准党建“三建三带”等典型经验,助农增收,巩固提升脱贫实效。
按照“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要求,出台实施“三江田野·美丽宜宾”推进方案,以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宜居乡村规划、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生态环境建设、美丽经济培育、生态文明建设等七大重点工作,建设一批“三江田野·美丽宜宾”示范村,打好乡村振兴第一仗。
到2020年力争实现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5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以上,80%的村建成“三江田野·美丽宜宾”达标村。
如今,宜宾上下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按照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蹄疾步稳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进一步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全力助推现代特色农业强市建设。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