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越来越多的快递小哥第一次坐上飞机、越来越多的保洁阿姨拥有自己的第一套住房、越来越多的务农老乡买上第一辆汽车!他们进步了,中国经济的根基就牢固了,中国前进的步伐就谁也无法阻挡了!”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的发言掷地有声。聚力脱贫攻坚,共促乡村振兴,委员们在大会发言中为“三农”建言献策,共同期盼一个更加“强富美”的乡村。
产业要强:走融合发展之路
“劳动力空心化和中高端人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产业发展的瓶颈,建议加快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作为一名深耕农业数十年的民营企业家,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这些年来一直在为“三农”鼓与呼,他的发言聚焦乡村产业振兴。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刘永好说,随着各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一批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村镇不断涌现。但总体而言,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还不牢固,不少地方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活,融合程度低;农村产业“小而散”,全产业链条有待延伸贯通;一些地方缺乏统筹规划和组织,将休闲农业简单等同于三产融合发展,“一哄而上、千村一面”的现象比较突出。
乡村的广阔天地,充满着无限的发展机遇。为促进农村产业更好融合发展,刘永好建议成立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联盟,共建农村产业生态圈,让资源聚起来;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破解产业发展资金难题,让资本转起来;运用现代科技服务农业,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让农业强起来;倡导绿色种植养殖一体化,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让农村美起来;培养“绿领”新农民,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人才基础,让人才多起来。
环境要美:“绿水青山”是干出来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最朴素的语言、最鲜明的逻辑对生态文明建设做了深刻而又精辟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曾亲自部署“千万工程”,为浙江展现秀美江南本色指明了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政协主席杨戌标将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总结为“四个一”。全力以赴铆足“一股干劲”。“绿水青山”不是等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浙江省委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全省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会,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整改、一片一片抓推进,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丽乡村”结合起来,推动“两山”理念在浙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久久为功绘就“一张蓝图”。立足实际,始终坚守生态底线,不为一时之利所惑,不为一时之速所困,以钉钉子的精神绘制生态蓝图,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统筹协调下好“一盘大棋”。生态整治要始终坚持源头治理,做到上下游同治、左右岸联动、治标治本结合。尤其是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必须全流域、全过程统筹协调、协同行动、合力推进。科学有效健全“一套机制”。浙江省率先建立实施了河长制、生态补偿、排污权有偿使用、水权交易等制度机制,宁波市对四明山公益林每亩补偿140元,对饮用水水源地每立方米补偿0.1元,以制度机制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
农民要富:巩固成果提升质量
一年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委原常委、省纪委原书记黄先耀2018年先后到西部8个省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调研,对此他有切身感受:“脱贫攻坚增强了贫困地区群众的获得感,进一步凝聚了民心,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提高了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和贫困地区乡村治理水平,转变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脱贫攻坚冲刺的号角已经吹响,巩固扶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是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为此,黄先耀认为要处理好“六个关系”。在帮扶对象上,要处理好建档立卡户与非建档立卡户的关系;在产业扶贫上,要处理好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与运用行政手段的关系;在项目安排上,要处理好当下脱贫与长期致富及乡村振兴的关系;在帮扶方法上,要处理好物质帮扶与“志智双扶”之间的关系;在扶贫考评上,要处理好考核指标统一性与地区客观差异性的关系;在推动落实上,要处理好检查追责与推动扶贫政策措施落地落实之间的关系。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