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水西村的“网红产品”,有芦笋、腐竹、青头鸭和山水豆腐……还有村长刘逢明。拥有7万多粉丝的刘逢明将自己比作一件宣传家乡的产品,对着镜头他毫不掩饰,“我是想红,但我更希望自己的家乡变网红。”
山水间的“幕前玩家”
想成为“网红”,精良的硬件装备不可少。刘逢明配有三部电话,一部用来协调村内事务,一部联系游客、政府和媒体,剩下一部则是专门用来做网络直播。
协调村内事务的电话是一部国产功能机。2013年前后,刘逢明选择回乡发展,因为便宜,他选择了一款入门手机作为自己的办公搭档。“主要是当时不需要那么多功能。”刘逢明说,自己虽然在外打拼多年,但对互联网和新媒体并不感冒,刚回乡的时候连微博都不知道,微信也是在旁人的帮助下注册使用。
返乡创业的刘逢明在水西办起了农庄,开门营业,游客进村,除了带来商机,还带来了新的问题。“你们村在哪,能共享个位置吗?”、“有哪些特色菜,能发个视频吗?”、“老板,农庄可以面对面扫码付款吗?”作为解决办法,刘逢明又添置了一部智能机,虽然还是国产品牌,但以强大的视频拍照功能着称。
“网瘾”一旦沾上,只会越陷越深。45岁的刘逢明不仅微博、微信玩的溜,还摸索下载了快手短视频App。他给自己取名“水西初心农庄(明哥)”,试着将摄像头对准自己,第一次从幕后来到屏幕前,成为一名山水间的“幕前玩家”。
今年1月,已小有名气的刘逢明与快手网红“散打哥”来了一场同屏直播。一小时内百万人观看,半小时内涨粉4万多,不仅让刘逢明摇身一变成为乡村“网红”,也让他的直播之路一发不可收拾。
“可一来电话,直播就断了。”“那就送你一部直播利器。”意外到来的第三部电话,让“幕前玩家”刘逢明的直播玩法越来越专业。
“我也是村里的产品”
刘逢明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他喜欢坐在农庄内,拍拍远处的九鼎山,近处的木栈桥,或是拿着手机随着性子,“走到哪儿,我就拍到哪儿。”
沿着农庄小路向村内延伸,刘逢明举着镜头,半蹲在水塘边,将结队的青头鸭、清澈的山涧水拍成短视频分享出去。“有对比才更有拍摄的动力”,刘逢明说,之前因村子村容村貌不佳,被附近村称之为“垃圾村”、“问题村”,总觉得脸上无光。“人争一口气,如今村子变得漂亮了,我也希望更多人看到水西的变化。”
新中国以来,水西村经过了两次蜕变。第一次是在1967年,全村进行了一次大改造,对杂乱分布的建筑、街巷进行统一规划,初步形成背靠九鼎山、三面环水的发展布局。第二次则是在2013年前后,水西村党支部、村民理事会应时成立,返乡创业的刘逢明赶上了这一轮发展热潮,并见证了水西村的再一次发展。
现如今,跟随刘逢明的镜头,不仅乡亲们改变了水西村的旧印象,粉丝们则对这个焕然一新的村落有了新的期待。“广场有塑胶篮球场、文化室”、“这是村里的网红桥”、“这边的民宿融入浓浓的水西风格”……刘逢明将短视频素材存放在手机内,或配上文字将自己组织村民清挖村前水塘淤泥,清拆破旧泥砖房的故事对外分享,或写上一个主题,将家乡的点滴变化呈现在屏幕上。
不过,有一个“拍摄成瘾”的村长并非得到全村人的理解。尤其是刘逢明“网红”属性越来越强,非议少不了。“村长你这么威,就是个人想出名”、“都一把年纪了,还学小年轻一样”面对议论,刘逢明笑着说,“我是想红,但我更希望自己的家乡变网红。就像芦笋腐竹一样,我也是村里的一件产品,网友能通过我这个媒介,更好地认识水西村。”
可以复制的网红效应
“各位老铁,水西芦笋全身都是宝,既可炖汤也可清炒。”捧着一捆新摘的芦笋,刘逢明用“网络俚语”对特色农产品进行了新一轮的播报。
芦笋是镜头前的“网红产品”,也是水西村的重要产业项目。担任水西村长以来,刘逢明组织成立水西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希望以“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芦笋种植。“我有个想法,就是想将水西打造成芦笋特色小镇。”
“刚开始尝试性种了100亩,效果好再逐年增加。”刘逢明介绍,经过前期的摸索和经验总结,水西村累计整合600多亩农田,确定以芦笋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刘逢明身上的“网红属性”得到挖掘,网红效应助力产业项目的新模式也一拍即合。
刘逢明介绍,自己持续更新视频,提升了账户的点击量和网友对水西村的关注,但是吸引到“老铁”们的眼光,仅仅是“宣传乡村”走出的第一步。如何把粉丝引进来,使其成为“游客”;如何把游客留住,使其成为“铁粉”,如何让刺激铁粉消费,使其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这才是水西村发展的关键。
正如刘逢明在担任乡村新闻官后所讲的,“我是乡间的代言人、是政府的联络人,是村民的贴心人。只有帮助广大农村对外推广宣传家乡特色,通过三传一助助力清远乡村振兴。”从2018年8月起,“乡村新闻官”制度在清远全面铺开,刘逢明和更多的“刘逢明们”在一起学习最新的自媒体经验,探讨基层播报的内容,分享乡村振兴发展的“金点子”。
目前,水西村种植芦笋的规模达到300多亩,据合作社估算,每亩每天产量为10-15斤,单芦笋一项,村集体收入可达到30万元。今年1月,水西村村民共享50万元分红,刘逢明也将这分红现场分享到朋友圈以及网络平台。
一个刘逢明,蕴含的网红效应可以带动一个村的发展。更多的“刘逢明”,则可以带动更多的乡村抱团取暖、共同发展。眼瞅着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刘逢明计划联系附近8条自然村10个村小组的致富带头人,通过发展共同体,打造乡村特色品牌。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