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品牌化建设意义重大, 既是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优势、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 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原国家农业部副部长宋树有在“2018四川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化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食品安全万里行走进成都”活动上如是说。
食安行走进成都活动是由中国食品安全万里行组委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食品报社、中国食品网)、四川省博览局、地方政府共同主办。本次活动以“食安强驱动 农业新生态”为主题,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食品安全品牌培育等搭建优质融合、跨界交流平台,从食品行业着手,实现产业成果的“走进来”和“走出去”,从而加速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宋树友表示,我国农产品品牌从无到有, 逐步发展起来, 有很多值得借鉴、推广的建设经验, 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限制。 2017年年初, 农业部印发了《农业部关于2017年农业品牌推进年工作的通知》, 确定今后几年为农业品牌推进年, 开始全面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这既是对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积极回应, 也是对新时期农业供需矛盾调整后的主动适应, 预示着我国品牌农业发展开始进入加速期。
农业品牌化建设意义重大, 既是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优势、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 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今, 我国的农产品品牌建设已经取得一定进展。截至去年年底, “三品一标”总数接近10.8万个,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分别达到7.8万个、2.4万个、3844个和2004个, 成功打造了西湖龙井、五常大米、洛川苹果、赣南脐橙等知名区域品牌。
但是我国农业品牌创建工作起步晚、基础弱, 农产品供给和国民经济关系中一些长期存在的矛盾依然突出, 农业品牌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 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国农产品品牌从无到有, 逐步发展起来, 有很多值得借鉴、推广的建设经验, 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限制。
在行政体制方面, 农业品牌发展面临管理体制和政策障碍。一些地方的不同部门从自身责任出发, 过分强调本部门的管理规范, 忽视了农业品牌发展的实际需要, 加剧了农业品牌发展面临的认证难、推广难等问题。二是办事效率低。农业品牌的推进涉及财政、农业、工商、质检、旅游等多个管理部门, 涉及部门过多, 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协调, 办事效率大大降低。三是缺乏统筹规划和安排。缺乏对农业品牌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 难以统筹协调和有序推进农业品牌发展。
在行为主体方面:
第一, 缺乏品牌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的品牌意识淡薄。生产观念陈旧, 既没有独立打造品牌的能力, 也没有建设品牌的意识, 经营过程多停留在生产阶段。二是农业企业品牌意识不足。在生产过程中对品牌的认知不够, 重生产、轻销售的现象普遍存在, 绝大多数的农业企业没有成熟的品牌运作模式。三是消费者品牌意识有偏。对蔬菜、水果等生鲜品的品牌认知明显弱于深加工产品。
第二, 农村劳动力女性化、老龄化趋势明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 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 而且转移的劳动力以男性和青壮年为主, 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出现老龄化和女性化等现象。我国2016年农民工总量达28171万人, 其中外出农民工16934万人, 在所有农民工中40岁以下的占53.9%, 男性占65.5%。高素质农民工的大量转移导致农村高素质劳动力严重缺失, 对农业品牌建设十分不利。
在生产经营方面:
农业生产存在“小而乱”现象。总体看, 我国农业生产还处于产品多、品牌少, 普通品牌多、知名品牌少的状态。除了极少数知名品牌外, 多数农业品牌的影响力有限, 跨省跨区域的品牌不多, 国际知名品牌更少, 一些名优特产还处于“有名无牌”的阶段。这导致我国许多优势产品的竞争力不足。
“品牌农业”的产业链延伸较短。“小而乱”的现象导致我国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发展程度不高。品牌农产品多集中在种植行业和初加工业, 技术含量偏低, 深加工品牌很少, 产业延伸不足, 转化增值能力弱。
农业标准化生产滞后。农业标准化生产是规范生产、稳定品质的前提, 是农业品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较晚, 农业标准化生产相对落后,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我国的标准制定落后于国际社会, 指标检测的范围和标准都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测试结果难以得到国际认可, 对于化学品过量使用的判定标准不具体, 处罚手段少。农业标准化贯彻难度大。我国的农业生产比较分散, 农户与农户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在生产技术、环境、资源等方面都不相同, 农业生产的一致性难以保证。另外, 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 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落实难度较大, 即便是中粮集团也都是在2011年才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部, 负责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工完善顶层设计, 提升品牌农业综合管理效能,完善农业行政管理协调机制。组建专门的农业品牌建设推进机构,开展以品牌为纽带的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
第二,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夯实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发展基础。发展品牌农业必须要解决“小农户”“大市场”的现实矛盾, 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规模经营。
第三,强化对农业品牌创建的激励与保护, 提高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创建名牌。
第四,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增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人才支撑,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并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加大创业服务力度,对返乡创业的从业人员给予实质性的政策支持。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