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家门口的这条沟渠干净宽敞了,看着也舒服了。”8月9日傍晚,四川省什邡市洛水镇家灵村12组村民漆家苏像往常一样,与几位邻居一起沿着门前的沟渠散步。现如今,只要一提起沟渠治理情况,当地村民都会竖起拇指频频点赞。
去年,什邡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1+10+N”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主题活动,既增强了人大代表的责任意识,又引导了群众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今年,为持续深入推进“河长制”,打通“河长制”最后一公里,什邡市人大常委会发动市、镇两级人大代表,建立起“渠长制”,守护水系“毛细血管”,将河流整治细分到每条流域,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保护生态水环境。
代表当“渠长” 治渠有实招
什邡市洛水镇人大代表黄昌华最近就很忙,她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到组上的沟渠来回转一圈,查看沟渠沿岸有无垃圾堆存、沟渠内有无漂浮物等现象。她边走边看,对发现的问题,挨家挨户告知处理。
增加的巡查工作,是因为黄昌华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村级渠长。洛水镇河流众多,大大小小的沟渠百余条。为此,该镇发动70余名市、镇两级人大代表投身治水一线,形成了河长、段长、渠长巡水在一线、盯水在一线、履职在一线的监督场景。
说起过去的沟渠,周边群众苦不堪言。“我们12组位于洛水镇王皂一支渠的下游,以前河中垃圾横流,杂草漂浮,还散发着臭味,一下雨就堵起,两岸的田常常遭淹,百姓很受苦。后来,黄代表经常上门叮嘱,说是要当好沟渠的守护者。特别是在农忙时节,她还组织大家疏通沟渠,清理垃圾。”家灵村村民李国发感叹:“通过治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如今,沟渠变清澈了,也不怕雨天涨水把周围农田给淹了。”
发挥代表优势 推进“渠长制”
为全面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围绕建立完善“巡、防、治、护”为一体的河长制运行体制,今年5月,什邡全面推行“1+10+N”河长制工作机制。同时,在实施“河长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推出“渠长制”,让人大代表当渠长,发挥人大代表的优势,真正落实守护责任。
“当上了渠长,就是这条沟渠的责任人,肩上的担子不轻,作为人大代表,肯定要以身作则,全力以赴。”在黄昌华眼里,“1+10+N”河长制工作机制,不失为渠道治理的好举措,通过一名人大代表联系十户群众的工作方法,形成了共同保护、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村民不再为沟渠治理而困扰。
“通过人大代表联系河渠两岸的十户群众参与到日常监督和管理中来,再由联系的十户群众向周边邻居及亲朋好友辐射,形成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联防联护监管保护体系。”什邡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代表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真正让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据悉,什邡共发动700余名市、镇两级人大代表,积极参与其中,将“人民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的宗旨融入工作中。同时,向河流、沟渠周边的农户签订“1+10+N”联系联动协议,共同维护河道环境。如此,便织起了一张“一人联十人、十人联百户”的工作网,做到了全市各镇、村,河道、沟渠治理全覆盖,实现了“渠长制”促进“河长制”,从而达到“河长治”的目的。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8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