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工技术挺进世界一流 施工创新成就奇迹
经过实践淬炼的中国水电工程技术挺进到世界一流,特别是在核心的坝工技术和水电设备研制领域,形成了规划、设计、施工、装备制造、运行维护等全产业链高水平整合能力。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水电施工专家马洪琪介绍,伴随着水利水电建设的发展,中国的坝工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级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比如,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长江三峡工程大坝全长 2309.5米,最大坝高 181米,装机容量2240万千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其建设是中国坝工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一个标志。
马洪琪介绍说,三峡工程大坝混凝土体积高达1600万立方米,如何实现大坝混凝土又好又快浇筑,是施工技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当时,工程团队在施工技术方面进行了4项创新:一是以塔带机连续浇筑混凝土为主的综合施工技术。从传统的吊罐浇筑改变为混凝土一条龙连续生产工艺。该浇筑系统由各混凝土拌和楼通过皮带机将混凝土输送到塔带机直接入仓浇筑,集水平和垂直运输于一体。二是计算机监控系统。突破传统的经验判断模式,研发了混凝土生产运输浇筑计算机综合监控系统,实现了混凝土施工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动态调整和优化调度。三峡大坝1999 年至2001年连续3年浇筑量在400 万立方米以上,创造了混凝土年浇筑强度世界最高纪录。三是二次风冷骨料技术。三峡工程低温混凝土生产系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温控要求最严的混凝土生产系统。要求夏季生产出机口温度为7℃的低温混凝土,为此,首次采用了二次风冷骨料技术。四是混凝土综合温控防裂技术。采用了从选择优质原材料、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混凝土出机口和浇筑温度、通水冷却、表面保温和流水养护等一整套温控措施。针对已浇筑坝段监测的温度情况,实行个性化通水冷却措施。正是这些技术创新,使三峡工程获得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百年工程项目奖等荣誉。2017年7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设计总负责人郑守仁荣获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
2016年9月26日,金沙江上的溪洛渡水电站摘得“菲迪克2016年工程项目杰出奖”,该奖有国际工程咨询领域“诺贝尔奖”之称。在马洪琪看来,溪洛渡水电站获奖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在建造过程中研发应用的数字大坝技术和智能温控技术。
溪洛渡“数字大坝”系统集信息、网络、可视化技术于一体,首次在坝工界实现了大坝工程施工全过程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数字大坝”重在预测、预警,分为施工监测系统和仿真分析系统两大部分。施工监测系统重点是对设计、进度、质量、施工监测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展示,对混凝土浇筑计划、原材料检测、混凝土生产、运输、浇筑和温度控制等数据进行全面收集,覆盖大坝施工的全过程。仿真分析系统主要是结合监测数据,对大坝温控、应力、开裂风险、安全、浇筑进度等进行分析,提出预警和预控措施。溪洛渡“数字大坝”系统采用信息化技术,让施工各个环节的管理真正做到了精细化、个性化,管理水平上升了一个台阶,使得大坝施工质量实现了实时、在线、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