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新基金管理公司)作为中国国新基金业务统筹管理和支撑服务平台,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特点,深入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探索形成了有效的基金管理运作新模式。截至2021年底,所管理基金先后投资了190余家优秀企业,投资金额1100多亿元,其中25家完成IPO,整体内部收益率进入国内前列。
突出市场化,明晰投资策略
国新基金管理公司围绕落实国家战略,坚持“投向清晰、规模适度、时间错配、运作专业、回报优良”原则,探索总结出一套符合市场化且具有创新性的投资策略。一是明确使命定位。聚焦“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国新基金”目标,在支持国企改革发展、科技创新、“走出去”和“双碳”等重大战略上积极作为,优化明确各支基金具体定位和投向边界,提高协同效应。截至目前,投向国资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金额占比近80%。二是优化运营模式。深入践行“资本+人才+技术”轻资产运营模式,坚持“两个结合”,即落实国资监管要求和发挥市场化机制有效结合、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结合。三是严格投资方向。坚持“四不投”和“五个守住”的价值投资理念,即看不懂的不投、管不住的不投、够不着的不投、吃不下的不投,守住轻资产运营模式、守住财务性投资为主、守住国新投资生态圈、守住产业链高端、守住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环节。
突出专业化,提高运营能力
国新基金管理公司将专业精益贯穿“募投管退”全流程,促进基金运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一是规范业务管理。制定实施6方面30余项核心工作指引,建立涵盖基金投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稳步推进中后台一体化改革,实现前台运转优化、中台风控专业、后台支撑有力。二是加强行业研究。建立基金业务评价、投资组合分析、风险管理三类专业报告制度,定期发布年度行业研究报告,持续绘制完善投资图谱,动态捕捉投资机会。三是抓好定期复盘。对照项目立项、终审时各项预测指标进行偏离度分析,定期检查项目投后指标,对发现的共性问题通过制度调整等措施予以纠正。四是前瞻谋划退出。制定年度退出计划并跟踪落实,将退出指标纳入考核,避免“重投、轻管、不言退”。
突出差异化,健全投后管理
坚持“三分投、七分管”,国新基金管理公司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战略性投资项目的管理赋能,全面增强投资生态圈企业的产业链协同。一是坚持分类赋能。结合战略项目、重要项目和一般项目特点,研究制订差异化投后赋能策略。二是注重精准赋能。以价值提升为目标,以被投资企业与央企对接协同为重点,丰富完善投后赋能“工具箱”,促进赋能更精准、更有效。三是强化靠前赋能。按照“投后从投前做起”要求,将投后管理关口前移,在立项环节同步明确投后管理策略,并落实到投资协议等法律文件中。四是做好跟踪赋能。持续跟进、及时掌握有关项目不同阶段的赋能需求,定期复盘项目投后赋能进展成效,不断完善赋能策略、方式和手段。
突出制度化,创新激励约束
国新基金管理公司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形成国资监管与市场化机制有效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打造“事业共同体”。一是实施“五捆绑”机制。通过股权捆绑、运营捆绑、跟投捆绑、超额收益递延捆绑和退出收益捆绑,在基金管理团队和基金间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关系,实现市场化团队与国有出资人在风险和收益方面的合理匹配,有效平衡国资监管与市场化要求。二是完善考核办法。根据基金所处阶段,科学选取并确定募资额、投资额、内部收益率(IRR)、投入资本分配率(DPI)、资本回报倍数(MOC)等指标权重,建立完善覆盖基金全生命周期考核指标体系,各基金及管理公司均可“对号入座”,有效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三是优化薪酬管理。调整基金管理团队薪酬结构,降低基本收入占比,提升绩效收入及长期激励收入占比,强化团队收入与基金整体退出业绩刚性挂钩,实现团队与基金利益有效统一。
突出体系化,完善风控机制
国新基金管理公司始终将“风险意识、底线思维”贯穿基金运作全过程,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底线。一是构筑风控整体架构。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形成包含中国国新、国新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管理人三个层级,基于业务条线、风控条线和内审条线三道防线的“3+3”风险管理体系。二是丰富风控工具手段。以文件管理、议案管理、报告管理、备案管理、监督与考核为多元管理工具,持续完善业务流程控制、投资控制、授权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内控体系,开展红黄绿灯评价,有效管控基金“募投管退”全周期风险。三是严密风控制度规范。组织编制《中国国新基金业务违规责任追究工作指引》《中国国新基金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中国国新基金业务防范道德风险管理指引》等系列制度文件,对基金发起设立、项目投资等五大管控环节的160余项常见风险,提出具体管理预案并明确相应措施,确保整体风险可控、在控、能控。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
|